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金融与技术融合加速重塑金融格局和服务模式

2025-10-20 11:29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10月18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展望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和金融两大关键词不可或缺。金融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深入融合正加速重塑金融格局和服务模式。

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重塑金融格局和服务模式

尚福林表示,当前,金融科技化和科技金融化的进程加速。

一方面,从技术对金融的影响看,金融始终是技术革命的坚定拥护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加速突破,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效率,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金融业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服务和推进数字化转型,技术人员和资源投入前所未有。

另一方面,从金融对技术的支持看,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持续大量投入。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以来,金融业加大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支持力度。

技术浪潮下金融边界演变问题值得持续探索

尚福林表示,在技术浪潮下,金融业将进一步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趋势。金融业务或业态领域大大拓展,金融活动的主体更加多元,金融业务场景更加丰富,金融业务边界、机构边界、产品和服务边界也逐步从相对简单清晰向复杂模糊演变,这种边界演变可能是未来金融的常态,值得持续探索。

具体而言:一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新金融业态,金融业务的范围或进一步拓展。二是技术推动金融供给方式和金融服务分工发生很大改变,直接或间接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更加多元。现代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难以将技术全部内化,与外部第三方科技公司等的合作成为必然。金融产业链因技术因素的介入而深度重构,金融服务商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也发生较大变化,现代金融服务被分割切块,产品设计、风险管控、产品销售、数据存储、客户身份识别等业务分属不同单元,不同市场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服务分工。三是公众的生活和金融消费行为呈现线上化、平台化、场景化的典型特点。此外,由于“衣食住行”等高频场景数据和金融行为数据大量在线上积累,通过数据画像和建模更易分析出客户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和风险偏好等,金融需求可精准触达,从数据处理者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转换仅“一步之遥”。

技术视角下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金融效率和质量,扩大金融覆盖面和深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优化的金融资源和服务,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技术视角,尚福林就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谈及想法。

一是坚持同类业务同等监管的原则,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技术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实现方式,但未改变金融风险的本质。

二是坚守风险底线,辩证看待各类金融业务活动中的技术应用。随着各类金融科技的广泛、迅速应用,金融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也使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并且传播迅速,要理性看待、审慎应用新技术,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并不必然带来金融创新。针对大规模的技术应用,需要预先设计好试错容错机制,与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三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金融服务应聚焦民生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堵点痛点,强化客户需求洞察与画像分析,精准匹配各层级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专业性和普惠性。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