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从“小企业”到“大产业”——协调工作机制护航特色农业“枝繁叶茂”

2025-09-09 11:1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从田间地头走向百姓餐桌,从地方特产蜕变为“国际名片”,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农业“土特产”,既维系着千千万万农户和小微企业的生计与希望,也承载着农产品消费转型升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2024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协调工作机制”)。协调工作机制运行中,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既关注走访覆盖率、企业需求,也加大对外贸、民营、科技、消费等重点领域的资源倾斜。

近期,《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走访调研重庆、山东等地,以涉农领域作为观察窗口,感受协调工作机制滋养一笔笔“小生意”、一个个“土特产”的融资实践。记者调研发现,以涉农小微企业为代表,当前,各地区各银行机构正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微企业服务模式,推动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进一步看,金融要素的赋能不仅解决了单一企业主体的融资问题,也向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韧性与活力纵深推进。

数据破局 全面提升产业含“金”量

“农产品配送结算账期长、应收账款多、利润薄,难以支撑突发性大额支出。去年底,我们成功中标一个食材配售的长期优质订单,但首期采购预付款相当于公司3个月的流动资金总和。”过去,重庆勐马初心农产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勐马初心”)创始人黄道宽总觉得“银行贷款门槛高、利息贵、流程陌生”,资金缺口成了横在企业面前的“生死关”。

这并非个例。缺乏生产经营数据、缺少抵押担保物等是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而农业产业较为脆弱、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影响大等特点,也让银行对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任务更加突出。

企业融资痛、银行放贷难,协调工作机制架起了银企对接的“金桥梁”。而在重庆,数字赋能让这座桥梁更“智慧”、企业融资更“聪明”。

2022年,重庆上线运行中西部首个“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金融综合服务网——金渝网。在重庆金融监管局,记者看到了金渝网“驾驶舱”的核心能力:超1万亿条金融数据覆盖重庆辖内176家银行保险机构,细颗粒度、标准化、标签化的金融数据成为开展普惠金融工作的重要基础。

为推进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落实,重庆金融监管局创新建立企业“推荐名单”筛选模型,生成推荐名单并通过“信易贷·渝惠融”平台推送至银行机构。勐马初心就是被“推荐名单”模型精准“捕捉”,从而进入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服务视野,并最终通过一款纯信用、免抵押的线上产品获得了200万元信用贷款。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产品正是协调工作机制引导下诞生的创新产品——依托“现代产业资金链图谱”,专为服务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而设计。这意味着,金融服务从“贷给一家企业”迈向“滋养一条产业链”的跨越成为可能。

“我们基于企业实际资金往来,成功绘制了全市现代产业的43条产业链资金图谱。产业的资金规模如何,每一家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什么位置,上下游是谁,一目了然。点越大,代表位置越关键。”指着不同大小的数据节点和由众多节点串起的可视化网状图谱,重庆金融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处长陆玉说。

通过资金链、产业链对企业进行定位“画像”,实则是帮银行把好融资第一道关,这既提高了融资效率,也提升了基层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

“过去,银行在营销拓展客户中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找到有金融需求的企业就像‘大海捞针’,即使找到了也很难快速准确评估企业情况,但协调工作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农业银行重庆巴南支行普惠金融事业部经理赵凯说,依托产业资金链图谱,结合企业资金流水,银行能够对客户情况有更真实的把握,增强了银企互信。

对症开方 “联合会诊”赋能特色产业

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大量像勐马初心这样的小微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通过深入摸排、推送得以浮现并高效解决。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不是所有小微企业都完全符合银行信贷标准,其融资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对此,山东省创新建立小微企业融资“联合会诊”机制——对有融资需求但暂不符合办贷条件的企业进行联合会商辅导,多方协同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全省各地市已开展“联合会诊”1366次,成功解决了4422个企业的4520个融资难题。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素有“中国山楂制品第一镇”美誉,山楂系列制品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国际市场份额30%左右。但在农产品消费更注重品质化、个性化的当下,当地许多山楂制品也正在谋求转型升级,青州市国丰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丰食品”)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是一家集山楂种植、山楂制品研发、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型食品企业,带动山楂种植户近千家,为周边村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该公司总经理王义泽介绍,前不久,该公司在进行新品研发时遇到了资金瓶颈,但由于缺少足额抵押物,从银行贷款有一定难度。

记者了解到,当地协调工作机制专班协调财政、科技等多部门“联合问诊”,为这家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科技增信+政策性担保增信”的专属融资方案。

“我们针对行政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开发了科融信贷产品,将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纳入授信模型。国丰食品就享受到了这一产品的红利,新增的一笔500万元信用贷款,利率还优惠了130个基点。”青州农商银行行长陈仁鹏介绍。

支持山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只是山东“联合会诊”机制赋能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以来,山东多地立足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针对小微企业创新信贷产品、加快走访对接,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金融活水: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当地协调工作机制专班推动辖区银行机构优化蔬菜产业数字信贷服务和数字化融资产品,以涉农信息数据为增信依据,增加信用贷款投放;在青州,当地针对辖内现代花卉、中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动态化全链条企业及项目名录库开展走访对接,实现共同特征普惠客群场景的批量精准服务。

全链服务 护航产业蓬勃发展

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调研中记者发现,当前,协调工作的成效正沿着产业链纵向传导——不仅保障单个企业稳健经营,也推动产业提质升级,让更多“土特产”走出乡村乃至走向国际。

“麻!鲜!香!”一年一度的花椒收购季刚结束,走入重庆市江津丰源花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源花椒”)生产车间,浓郁的椒香扑鼻而来,让人有些“上头”。

江津是“中国花椒之乡”,当地的保鲜花椒产量占全国市场总份额的90%,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55亿元。作为当地花椒产业颇具代表性的一家民营小微企业,丰源花椒生产的保鲜花椒、干花椒、花椒油等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带动椒农2000余户。

“花椒采摘、收购、加工的时令性很强,我们花椒加工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季节性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丰源花椒总经理杨天旭说,今年,花椒行情不错,该企业又新增了多个海外客户,电商销量亦有不少增长,急需百万元资金进一步扩大产能。

“依托协调工作机制,我们结合‘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主动下沉服务重心,走访江津国际花椒产业园摸排花椒经营户融资需求。了解到丰源花椒急需扩大产能,我行第一时间为其匹配专精特新专项贷产品,追加400万元授信额度。”重庆农商银行江津先锋支行行长吴光杰说。

江津花椒“出海”,考验着花椒产业的规模化能力,更对产业链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这也为金融机构抛出新命题。江津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分局指导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金融助力花椒产业发展举措,围绕椒农、收购仓储商、加工企业等全产业链主体做好一揽子服务。目前,辖内银行匹配研发了10余款花椒信贷产品,已累计发放贷款2.98亿元。

和多数农产品一样,花椒受市场供需关系、种植采收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在此背景下,保险机构的风险兜底作用越发凸显。

人保财险江津支公司农险部经理杨培兴说,人保财险江津支公司结合区域花椒产业“企业+订单+农户”发展趋势,于2023年创新试点“政策性花椒价格指数保险+商业性花椒价格指数保险”组合模式,既保障椒农收入,又提升花椒收购商的收购积极性,从而保障了花椒产业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从一棵蔬菜的“远行”之路,到一颗山楂的“蜕变”之旅,再到一粒花椒的“出海”之途……这些藏在乡村里的“土特产”故事,折射出的是普惠金融精准激活农业产业链的“大命题”。当前,我国农业正从“单点增产”向“全链提质”加速转型,业内专家表示,未来,金融机构应进一步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出更多专属金融产品、创新产业服务模式,助力更多小微企业强筋健骨,让更多“土特产”成长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