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推动普惠保险从“量增”到“质升”

2025-09-03 11:15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普惠保险对于稳民生、促经济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近日,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提供学术支持、中国普惠保险网络(CIIN)和慕再基金会(MRF)联合举办的构建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监管三处处长陈剑,MRF副主席Dirk Reinhard,CAFI学术顾问、上海仁达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徐敬惠等嘉宾参会。

多位与会嘉宾认为,普惠保险当前的重点在于惠及面稳步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未来将从“量增”发展到“质升”阶段,通过完善衡量指标体系、不断创新适配的产品服务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提升。

解锁“不可能三角”之困

新兴经济体的普惠保险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服务约50亿日收入2-20美元的新兴消费者,遵循风险原则且价格可负担,可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据Dirk Reinhard介绍,2023年,亚太地区普惠保险覆盖率为78%,全球普惠保险分销渠道以金融机构(62%)为主,健康类、丧葬类产品覆盖面较广。他认为,好的普惠保险产品应具备服务满足需求、条款明晰易懂、价格合理可持续等特征,而数字化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

陈剑从强化顶层设计、丰富重点领域普惠保险产品、激发区域活力等方面介绍了推动普惠保险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政策动能和行业创新。她表示,监管部门鼓励保险公司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供给,通过加强数据运用、强化监管激励等手段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质效,聚焦防范风险,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

“只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协同联动,就一定能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陈剑说。

徐敬惠指出,普惠保险作为金融服务普惠化的重要部分,需坚守商业属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普惠保险与社会保险、政策性保险混为一谈,忽视其商业属性,将导致普惠保险业务难以为继,最终损害保险业信誉和消费者利益。普惠保险应按照保险原理和经营规律,以科学合理的定价,提供合适的风险保障,以及通过科技赋能降低筹资运营成本,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与作用,解锁低保费、高保障、多盈利的“不可能三角”之困。

构建合作新生态

研讨会上,来自高校、业界的嘉宾围绕普惠产品创新、合作模式、渠道拓展等深入探讨了普惠保险险种及市场发展特点、现状和痛点等。

元保集团副总裁兼总精算师张利凯、太保寿险普惠保险部资深经理李剑、平安产险团体客户部总经理许乐扬以及小鲸向海保险代理总经理孟繁锦分享了连通普惠保险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方案,把普惠保险融入保险公司现有经营管理和考核体系,开发更加聚焦特定人群需求的产品等,并介绍了一些正确理解普惠保险的行业知识。

中央财经大学国家风险治理与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林认为,普惠保险一方面要保证充分的保险产品供给,增加服务覆盖率、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另一方面要尊重消费者通过市场行为做出恰如其分的保险保障方案选择,以保证应险资源的充分适配,从而实现普惠保险较高的保障效率。

CAFI院长贝多广指出,与普惠金融领域其他发展内容相似,普惠保险是一项说易行难的事业,需要久久为功、携手共进。与普惠信贷相比,普惠保险因收费在先、服务对象多为弱势人群而面临较大发展难度,这也是全球范围内这项事业未见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普惠保险早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政府、商业保险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共同发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