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平安银行:努力实现业绩筑底企稳

2025-08-26 13:03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8月22日晚间,平安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同比下降10.0%;实现净利润248.70亿元,同比下降3.9%。6月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8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

8月25日,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表示:“2025年会是我们最难的一年,但上半年部分指标已经出现积极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形势持续好转、平安银行两年前启动的战略转型向纵深推进,冀光恒强调,将努力在今年实现业绩筑底企稳、保持向好趋势,为业绩进一步改善打好基础。

零售贷款规模基本实现“止跌”

零售业务发展走势依然是改革的重点、市场关注的焦点。从平安银行公布的上半年“成绩单”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73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3%,但资产结构、质量持续优化,抵押类贷款占个人贷款比例达64.3%,不良率1.27%,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

存款和财富管理业务方面,上半年平安银行个人存款余额达1.3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4%。上半年,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24.66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代理个人保险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46.1%。

冀光恒进一步介绍了平安银行上半年在深化零售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一方面,零售贷款规模降幅收窄,基本实现止跌。其中,随着中风险中收益产品体系升级完善,中收益贷款日发放额超过1亿元,规模还在稳步提升;基石类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客户经营不断深化。另一方面,财富队伍综合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财富管理产品体系持续丰富,存款成本显著优化,资产质量明显好转。

在由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向中风险中收益业务“换挡”的过程中,渠道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平安银行行长助理王军介绍,过去平安银行的获客渠道主要来源于中介渠道,客户质量、客户管理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目前,平安银行已组建起1100人的自营队伍,这将进一步提升客户质量,推动银行从过去简单的客户营销向客户经营转变,为发展中收益业务提供支撑。

在推动零售业务改革的同时,通过对公业务“补位”带动均衡发展也是平安银行的改革方向。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企业贷款余额1.6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其中,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兴行业贷款新发放1238.17亿元,同比增长16.7%。

平安银行副行长方蔚豪表示,过去平安银行对公业务更多关注“顶层”与“底层”客户,现在则把重心放在“腰部”客户,即“中风险、中收益、中等规模”客群,通过精选行业、精选客户、精选产品,来实现对公做精。

息差小幅下行,整体保持稳定

稳息差是银行业面临的长期课题。根据平安银行发布的半年报,截至6月末该行净息差为1.80%,较2025年一季度小幅下行3个基点,整体较为稳定。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1.79%,较去年同期下降46个基点;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1.76%,较去年同期下降42个基点。

对于利息净收入持续下滑,平安银行副行长项有志指出,今年以来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降幅显著收窄,核心原因在于2023年下半年起主动推进的业务结构调整,压降包括“新一贷”及信用卡在内的零售高风险业务。这一过程虽然导致贷款规模短期减少、利息净收入下降,但风险降幅更为明显。今年上半年零售不良生成额较去年减少近100亿,风险滞后释放效应逐步显现。

“目前息差短期仍有压力,但下行趋势有望放缓。”项有志表示,近两年,平安银行负债端持续发力,压降高利率高成本存款,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并夯实客户基础。资产端,中风险产品经过打磨后正式推向市场,规模已达150亿元,预计将持续稳定增长,对稳息差形成新的正向因素。

已做好消费贷贴息业务规划

9月渐近,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进入“倒计时”。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高管层披露了相关业务筹备情况。

“对于居民而言,消费贷贴息能够直接降低消费贷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政策落地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获利空间。政策对于银行信贷结构优化与消费贷发展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王军介绍,目前,平安银行已做好了承接规划、产品优化和组织推动。比如,在汽车消费领域,平安银行将发挥汽车金融优势,优化消费贷产品流程,提高新车互联网贷款限额并提高产品便捷性;同时,将加大在家装、医疗等国家支持的七大领域的政策落实力度,结合贴息政策红利,以此为契机带动零售信贷业务发展。

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平安银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2956.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6%;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316.78亿元,同比增长38.4%。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3462.0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2%。消费贷余额4580.4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5%。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