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全国多地迎来“烤”验,频频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瑞再日前发布《全球极端高温对保险业的影响剖析》指出,极端高温不再是季节性异常现象,而是一种系统性、多险种的威胁。对此,保险公司需将气候韧性深度融入核保、定价及资本配置框架的核心,与政府、监管部门及客户协同合作,全面增强风险韧性。
极端高温带来多重挑战
2024年是目前气象记录的最热年份。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基准值高出1.55℃,突破2015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
随着全球气温持续攀升,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瑞再指出,中国近年来极端天气呈现频率攀升、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的显著趋势。从特征看,极端高温、强降水、复合型灾害(如台风、暴雨、风暴潮、城市内涝叠加)发生频率与强度均呈指数级增长。时间上,冷暖急转、灾害链式反应频发,叠加高温干旱与寒潮次生灾害,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瑞再认为,极端高温对人身险、财产险、责任险及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步显现,其风险敞口与传导机制贯穿健康、经济、法律及资产估值等多维度。
极端高温对个人健康与安全的直接威胁是人身险面临的核心挑战。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将引发严重健康问题,并加重基础病症进展,甚至危及生命。高温引发的系列健康问题正导致医疗险、寿险及工伤险赔付需求激增。
极端高温还会造成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进一步放大保险保障需求。高温诱发住院需求上升,对设施设备造成额外负担,间接推高医疗服务获取难度,并导致医疗险赔付增加。同时,高温加剧电网负荷与停电风险,高度依赖空调降温的群体健康风险被二次放大。
从财产险与特种险维度看,高温直接加大电力中断、山火等灾害风险,可能引发交通、水利及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损坏与运营中断,显著推高保险理赔压力。瑞再认为,极端高温对财产险的影响涵盖直接损失、间接运营中断以及潜在韧性缺陷等全链条风险。预计到2035年,极端高温将导致全球上市公司年均损失4040亿至4480亿美元。
次生灾害联动方面,干旱与热浪会提升山火发生概率,叠加强风以及城市扩张,推高了财产损失、业务中断、人员伤亡、空气污染、可采伐木材损失、农业用地损失等风险。
此外,责任险还面临诉讼风险与职业责任潜在风险。瑞再指出,极端高温引发的追责诉讼与职业责任风险正快速上升。比如,2021年美国俄勒冈州某县起诉化石燃料公司及咨询公司,主张其“热穹顶事件”导致520亿美元损失。
积极应对 增强风险韧性
瑞再认为,为应对高温挑战,保险公司需将气候韧性深度融入核保、定价及资本配置框架的核心。
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差异化保费激励抗高温基础设施建设以降低风险;支持城市降温计划;为雇主整合早期预警系统与照护责任协议。此外,保险公司需借助先进的风险建模工具开展精细化风险暴露评估,并预判复合风险。
适应措施与灾害预防对降低脆弱性及相关损失至关重要。瑞再指出,关键适应措施涵盖强化建筑规范、投资韧性基础设施、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是关键推动力,能提供可扩展的模式以填补保障缺口、提升保障可负担性,并共同资助适应投资。因此,保险公司需与政府、监管部门及客户协同合作,强化激励机制、共享数据并推动灾害防范风险认知的提升。
通过上述行动,保险业不仅能保障自身偿付能力,更能强化其“气候韧性催化剂”的社会角色,助力应对日益加剧的气候极端事件。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