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受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带动,股票市场延续上行态势,公募基金净值同环比增速保持正增长,新发基金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股债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从业绩表现来看,股票类基金业绩延续改善态势,被动指数型基金呈结构性特征,中长期纯债券类基金收益下行,商品型基金中贵金属全面上行。下一阶段,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公募基金市场面临的主要压力,市场风险偏好受到压制。
公募基金净值保持正增长
整体来看,受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带动,股票市场延续上行态势,公募基金净值同环比增速保持正增长,但环比增速放缓表明市场热度有所下降。新发基金规模同比保持快速增长,高基数背景下,环比增速出现回落。在新发行基金结构上,股票类基金和债券类基金占据主导地位。
首先,公募基金净值同环比增速放缓。截至3月31日,一季度公募基金总体规模已达303226.66亿份,同环比增速保持正增长为8.84%、0.63%,但增速放缓(2024年四季度同环比为13.77%、2.88%);基金净值325633亿元,同环比保持正增长,分别为12.91%和0.83%,(2024年四季度同环比增速分别为18.45%和2.25%),基金数量达到1.26万只。从结构上来看,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占比分别为12.58%、9.80%、32.81%和41.79%,整体比重较上一季度变化不大。2025年2月,DeepSeek以其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引发全球市场关注,带动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带动权益市场结构性上行。随着市场热度的回落,叠加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公募基金净值同环比增速放缓。
其次,新成立基金份额同比快速增长。截至3月31日,一季度新成立公募基金2174.46亿份,同比增长49.90%,保持快速增长。具体来看,1月成立规模为250.48亿份,2月成立规模为302.53亿份,3月为378.37亿份。受资本市场回暖刺激,2024年四季度权益类基金发行量开始增加,新成立基金规模超过3000亿份创年内新高。在高基数效应下,一季度新成立基金份额同比快速增长,环比增速波动较大,但好于往年同期水平。不过,当前受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等因素影响,市场热度持续回落,预计二季度末新成立基金份额同环比增速承压。
最后,新成立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占据主导地位。从结构来看,新成立基金份额中,股票类基金和债券基金占据绝对比重。股票基金1月、2月和3月分别为30.08%、45.99%和37.49%,债券类基金占比由1月的56.42%回落至2月的40.53%,3月则反弹至45.01%。市场方面,沪深300指数由年初的3820.40上行至4010.17达到季度高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由年初的1.61%反弹至1.90%的季度高点,股债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债券市场剧烈波动,新成立债券类基金规模同步震荡。混合类基金占比则由1月的3.93%小幅提升至3月的11.71%,FOF(基金中的基金)则由1月的6.97%回落至3月的1.77%。股票市场上行,混合类基金业绩有所提升,新成立基金规模占比小幅上行。
黄金配置价值仍在提升
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公募基金市场面临的主要压力,市场风险偏好受到压制。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向全球施加关税,超出市场预期,极限施压下,全球风险资产大幅回撤。2025年4月3日至4日,纳斯达克100指数两天累计下跌11.15%,标普500累计下跌10.53%;美债市场连续大跌,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两天内飙升近40个基点,一度触及4.5%,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升破5%,释放出系统性风险信号。虽然国内经济数据继续改善,但在内需偏弱、外需承压的背景下,二季度政策加码的必要性继续提升。资产配置策略方面,可适度积极,权益市场重点关注高性价比标的,适度增加黄金资产配置。权益市场方面,受关税政策影响,市场急速深度调整后,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汇金公司、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以及百余家公司先后宣布增持、回购计划,成为重要的稳定力量。在配置标的方面,可重点关注消费板块、自主可控等板块。债券市场方面,受关税冲击,稳汇率仍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任务。不过,随着全球对等关税落地,美元指数持续回落,市场转而交易“特朗普衰退”(关税政策将导致美国通胀上升、增长放缓),降准、降息的约束条件在边际缓解。但10年期国债收益率1.60%仍是阻力位,需保持谨慎的乐观。2024年以美元计价的黄金全年累计涨幅超过26%,国际金价2024年内连续40次刷新历史纪录。2025年以来,黄金上涨行情依然强势,国际金价屡创新高。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美元信用弱化,黄金作为战略储备与支付手段的配置价值仍在提升。同时,黄金独有的避险功能也可能是近期持续增持的重要考量。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