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破解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下一步,要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加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范式。
□邓宇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破解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近期,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15项措施,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加快构筑科技金融体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展望未来,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持续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加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范式。
通过有为政府创新政策及搭建平台
一是制定中长期规划确保政策连续性。重大前沿科技创新需要配套政策、雄厚资金和各类顶尖科技人才的有力支撑,离不开有为政府的长期战略布局和支持。《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明确“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全面创新”,提出“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深圳的科技金融战略走在前列,首提“大胆资本”,推出包括资本市场、风投创投等专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构建了一系列围绕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配套相应的财政、金融、用地以及知识产权、人才服务政策,打造独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创新创业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推动深圳成为科技创新之城。数据来看,2023年深圳R&D经费投入连续9年两位数增长,投入强度达6.4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二。
二是创设软硬件创新环境搭建合作平台。科技创新不单是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还需要以系统集成的软环境推动形成科技创新的集聚地。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支撑苏州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以园区的模式汇聚科技创新的各类要素资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创新策源、创新主体、创新人才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园区累计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800家,入选苏州首批外资企业研究院10家,占比超全市一半,为园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吸引了大量高端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设立在园区内的苏州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战略平台。苏州专门设立创新平台计划,强化创新平台对产业的推动作用,重点扶持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新型研发机构、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研究院,以及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借助有效市场建立开放的创新生态链
一是通过国资平台引领科技创新资本。地方国资平台投身于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投资放大效应,深圳、苏州、合肥等城市充分利用国资平台主动开展科技创新投资,取得了积极成效。深创投具有深圳典型的开放基因,依托政策扶持和创新环境,发挥了国资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成立于1999年、管理着逾4800亿元资金的深创投是中国头部创投公司。目前已投出科创企业超过1500家,其中95%以上是民营企业,培育了270家上市公司和42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颇受市场关注的“合肥模式”则是国有资本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另一成功样本。在国资平台的基础上,2014年,合肥市出台产业扶持发展的“1+3+5”产业政策体系,搭建了包含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的基金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合肥市市属平台公司主导和参与基金总认缴规模近26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1800个,投资金额超1300亿元,87家投资企业成功上市或并购上市。以苏创投为代表的苏州地方国资平台同样聚焦“硬核科技”,苏创投目前管理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投资苏州项目占比90%。2024年,苏创投与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合作成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2只母基金和1只未来产业天使直投基金,形成总规模135亿元的耐心资本。
二是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需要顺应科技产业生命周期及科技企业不同阶段的投融资需求,匹配多层次的投融资模式和载体。具体来看,一方面是广泛吸引多层次社会资本参与。深圳提出“引导多层次社会金融资本设立长周期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以及“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创业投资,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开展企业风险投资(CVC)”。深圳提出,2026年底力争在全市形成“双万”格局,即“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和“经备案的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数量突破1万家(只)”。另一方面是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苏州早在2009年就提出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近年来提出“将苏州打造成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科创金融中心”,推动包括科创基金、“科贷通”计划、“产业创新集群贷”模式以及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资金链体系。目前,苏州的科技金融贷款超6000亿元,科创指数贷融资模式已支持1.6万家科技企业融资超3000亿元,A股上市的苏州企业中约80%获创投基金支持,独角兽企业约90%以上获创投基金支持。
地方科技创新及科技金融的经验启示
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及高成长性等典型特征,传统的产业政策及风险容忍度或难以完全适应这种模式,特别是前沿科技创新需要较高的容错率,因而除了政策层面的创新,更需要发挥有效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科技创新迭代。金融和科技创新具有先天的耦合效应,通过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科技金融体制,从而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归纳来看,这些地方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三点:
一是政策的主动性,即通过发挥国资优势引领产业资本,吸引市场资金广泛参与科技创新,各类资本竞相进入现代产业建设;二是开放的市场,聚焦前沿科技及中高端制造业引企、引资、引才,壮大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共融,激发创新发展活力;三是有活力的金融,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导向,发挥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及科技信贷等不同金融服务模式的风险偏好、投资周期及回报诉求,实现正向激励,平衡风险及收益。
下一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向纵深推进,更迫切需要主动作为,持续探索科技金融创新,优化政策供给,强化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支持,持续引导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的沃土。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