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领域中资本市场是进行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和主要阵地,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财富管理的支撑。我国财富管理进入新阶段,需要资本市场提供财富管理的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近日发布《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公募类产品保有规模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银行持续引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券商的财富管理市场占有率回暖,头部券商凭借其出色的综合实力行业地位稳固,第三方机构在财富管理行业总体发展较好。
进入重要发展窗口期
2024年,经济金融政策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为核心框架,推动财富管理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政策层面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强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资本市场方面,新“国九条”强调中长期资金入市与投资者保护,推动REITs和权益类产品良性发展,为财富管理行业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新工具。数字化转型则成为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引擎,头部机构通过智能投顾、全生命周期账户管理体系及金融科技生态重塑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普惠性与精准性,为财富管理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普惠共享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麦肯锡全球财富数据库统计显示,中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规模2013-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预计未来10年将保持年均9%的高速增长;同时,中国居民的投资结构持续调整,长期来看权益等高风险产品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复杂产品需求旺盛。此外,我国个人投资者在财富管理方面的专业性相对较低,投资理性程度低,需求和风险偏好分化明显,需要投资教育和专业的投顾服务。财富管理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且当前进入重要的发展窗口期。
报告显示,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在资金端、投研能力、客户资源、销售渠道、产品发行、人才团队、业务协同等方面各具差异,因此在发展财富管理不同业务上各有优劣,在竞争与合作中也将共生共荣。各类财富管理机构构成了财富管理行业生态链的主体,不同机构之间虽然在重叠的领域竞争,但在互补的领域也存在着合作。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资金融通模式发生改变,居民理财需求迅猛增长,财富管理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行业竞争格局将逐渐清晰。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华辉认为,应综合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股债直接融资等多种工具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持续建设完善内部投行质量严控体系,把好项目质量关,同时积极响应资本市场的新要求,着力推动养老金等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助力优化资本市场生态。
银行仍然占主导地位
银行在财富管理行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机构则起到有益补充作用,其中券商得益于2024年下半年的股市行情暴涨和一系列政策红利,其头部机构的财富管理规模和指数值快速增长。报告指出,从2024年末公募财富管理产品(非现金类)保有规模指数100强机构来看,银行有62家,比2024年上半年减少3家,其中排名第一的招商银行指数值达到514.23;券商有21家,比2024年上半年增加3家(国金证券、方正证券、光大证券);第三方机构有12家,与2024年上半年持平;公募基金数量有4家,与2024年上半年持平。
由此可见,从指数结果来看,100家机构财富管理规模指数总体水平有所上升,显示各类机构财富管理能力整体持续提升。100家机构的指数平均值为223.10,较2024年上半年的218.59上升2.06%。各类金融机构在客户资源、销售渠道、投研能力、人才团队、业务协同等方面各具差异,在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上各有优势。从不同机构的财富管理规模指数平均值来看,在银行、券商、公募基金和第三方机构四大上榜的主要机构类型中,第三方机构为245.87,在所有机构中依然排名第一;其次为银行,平均值为239.40;券商、公募基金的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77.56、136.22。上榜的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寿保险1家,其财富管理规模指数达246.64,超过上榜第三方机构的指数平均值。2024年末五类机构中有四类机构的指数平均值相较上半年提升,其中保险公司的提升幅度最大,达7.52%。
2024年末,券商整体业绩、财富管理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明显上升,有望迅速回归长期扩张趋势。报告认为,我国证券行业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强强联合”的时代到来,年内已产生6起12家并购案例,头部券商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显著提升。2024年9月政府出台多项大规模刺激政策,为资本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几乎扭转民众和金融机构对于市场的预期,下半年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和市场环境将逐渐回暖,有利于券商充分发挥其财富管理特点与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质的高回报率产品。
从麦肯锡、毕马威等咨询公司对中国证券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来看,2025年仍是证券行业整合与转型的关键之年,证券业需要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调整高度依赖资本市场表现的传统业务占比,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支持供应链构建与稳定性维护以及促进区域发展的能力;推动业内整合进程,降低业内同质化程度过高导致不必要的竞争以及中小证券公司的风险问题,切实提升大型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差异化特色化服务水平;可在财富管理领域持续发力,加强财富管理业务和传统投行业务的联动。杨华辉指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可从“以注册制改革深化为引擎、以‘五篇大文章’为战略坐标、以高水平开放为路径、以法治化建设为基石”四个方向发力,共同驱动实现资本市场向创新服务型市场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数字金融
2024年,财富管理行业持续遭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波动冲击,面临客户风险偏好转变、投资结构调整、投资需求复杂化等多方面挑战,行业呈现出“银行主导地位稳固、券商触底复苏、公募基金承压、第三方机构韧性凸显”的竞争格局。
报告显示,2024年末财富管理规模指数100强中,第三方机构指数平均值为245.87,较上半年增长2.62%,各第三方机构总体发展较好。相比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发展历史较短,但由于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多为互联网企业,依托数字金融的技术优势、平台优势和大数据优势等,在线上触达和便捷程度方面更胜一筹。这使得第三方机构的财富管理服务更具普惠性,其移动终端 APP与其他类型机构相比体现出高频、高黏性的使用特点,有利于第三方机构在财富管理行业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
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迭代,各行各业聚焦数字科技革命,全球财富管理行业也加速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依托金融科技打造智能投研与精准营销体系,券商聚焦数字化投顾平台建设,第三方机构借力大模型优化智能服务体验,行业正经历从“产品驱动”向“科技+服务驱动”的范式转变。为更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抓住科技发展浪潮带来的机遇,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需要加快推进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充分利用前沿科技赋能行业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将成为各类财富管理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