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金融体系

2025-05-27 17:0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如何推进其改革与发展是重要研究主题。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从而更清晰地认识理解资本市场运行规律,为完善市场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提供理论参考,助力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金融体系。

完善生态体系

资本市场生态体系的完善是推动市场健康发展、支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核心任务,需从制度设计、主体行为、工具创新等多维度协同推进。资本市场生态体系建设要突破单一市场维度,将法治完善、主体培育、功能转型等纳入国家现代化战略框架。资本市场要通过基础制度革新与生态要素协同实现市场韧性增强、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目标。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屠光绍指出,资本市场的建设不能就资本市场谈资本市场,完善的生态体系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本市场发展的辑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逻辑关系。通过对主要国家发展历史的梳理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分析,说明强大的资本市场对国家现代化、金融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二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与资本市场作用的逻辑关系。资本市场作用和功能非常重要,但有其前提和基础,只有强化基础制度建设,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才能持久。三是资本市场的健全成熟与资本市场生态体系的逻辑关系。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资本市场作为各方利益交汇的枢纽,其培育难度远超制造业。资本市场产品期限长、参与主体多、结构复杂。因此,他建议进一步强化监管的独立性、长期性、多元性与专业性,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助力其迈向世界领先水平。

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范式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探索法治化、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合的本土路径。相较西方资本市场,国内需在市场化定价能力、多层次市场建设等领域加速补短板,构建兼具效率与稳定的新型生态。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分享了他对经济理论及美国债务问题的见解。他认为,理论逻辑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价值,实践可能因现实条件偏离理论逻辑,需要理论逻辑修正实践路径,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和方向性的错误。在关于“美国对外债务是如何形成的”演讲中,他强调,2024年高达24万亿美元的对外净债务是美国乃至全球的隐患,错不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而是美国滥用国际货币特权。面对全球化周期转变中国需审慎应对。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本市场底层逻辑的关系值得探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逻辑的深层次融合课题,这需要学界在制度创新与文化认知层面持续探索,构建符合国情的发展范式。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王国刚指出,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研究不能照搬西方理论,因其与中国实际多有不符,且西方资本市场理论本就薄弱。中国资本市场在改革实践中探索理论逻辑,应从初期服务企业融资的定位,转向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为主要方向。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对资本市场提出更高要求。资本市场需助力中国企业国际化,搭建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红利平台,走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强化制度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瞿强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他认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更为重要,制度建设过程中,市场波动对政府及央行政策的影响成为新的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上市公司回购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市场流动性提升及主动式回购显著增加。她指出,企业规范操作方面存在改进空间:部分企业仅停留于回购公告层面而未落实具体方案,存在“广告化”倾向;市场对部分资质模糊企业的回购行为反应平淡,反映出投资者甄别能力不足。对此,她建议优化政策设计机制,将再贷款利率与企业实际回购表现动态挂钩,通过差异化利率分层遏制道德风险。此外,可构建上市公司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向治理规范、履约记录良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以强化政策精准性与激励效应,助力资本市场良性循环。

王涵认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为创新企业匹配长期、耐心与容错资本。居民财富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要求资本市场提升功能,提供适配养老资产。针对上述问题,资本市场改革需多管齐下。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政府资金优势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容错资本。二是金融机构要平衡“功能性”与“盈利性”,强化中介功能,超越短期盈亏,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助力打造国际竞争力市场。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法治精神,扭转企业“重融资、轻回报”倾向,以监管激励优秀企业家,用法治规范上市公司行为,推动资本市场迈向创新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