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掀起的关税“风暴”中,中国股市顶住压力实现收涨。其中,与中小企业、科创企业关系最密切的北证50指数更是大涨逾10%,其引领市场的涨幅反映出投资者对中国科创、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市场活跃度稳步提升,融资余额持续增长,无疑是资本市场支持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发展的生动写照。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近日举行的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资本市场在服务普惠金融方面能发挥多重作用:挂牌新三板、上市北交所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增量资金支持;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将为盘活普惠领域存量资产、有效化解风险助一臂之力。目前,上述领域均需更多政策支持。
完善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生态
北交所、新三板是资本市场服务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重要机制。近年来,新三板挂牌企业持续增长,为北交所上市提供了重要“后备军”;北交所与新三板的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畅通的融资路径。
在中国银行证券研究院副院长解学成看来,北交所成立之初,中国证监会曾撰文提出“三个目标”,包括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短板,发挥纽带作用形成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成长路径,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个目标”为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方向。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每一条路都走得很扎实。
当前,随着生成式AI、具身智能等技术引领下的中国“硬科技”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指出,资本市场也需跟上节奏,尽快推动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生态,将金融活水精准注入中小企业。
结合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的经验,渤海证券股权融资总部负责人张可亮认为,建设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生态,应从理论、制度、主体、市场、环境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改造。其中,在完善制度方面,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研究资本市场普惠金融执行标准。定性指标上,可与工信部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相结合;定量指标上,可与目前的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条件相结合。“在设立营收、利润等财务指标门槛下限的同时,还应该对财务指标上限进行规定,防止大企业挤占普惠金融资源。”张可亮强调。
同时,他建议,进一步完善以增加资本供给为目标的政策。比如,可考虑推动银行系统、创投机构强化投贷联动。政府探索转变资金使用方式,将财政补贴、上市挂牌奖励、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转变为设立创业引导投资基金,以股权形式提供支持等。
金川资本董事长刘平安表示,北交所是新兴的金融市场,应将发展增量作为战略重心。当前,在提升北交所市场准入和市场化发展机制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此外,还应探索更为顺畅的新三板挂牌上市机制。
首正泽富总经理马起华认为,相对于交易所市场,新三板市场的容量和包容性要大得多。下一阶段,如何更好地推动新三板与北交所一体化发展,将是重要的发展课题。
盘活存量资产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既需要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活水,也离不开存量资产的盘活。在这个过程中,资产证券化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周琼介绍,普惠金融领域存量资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向普惠群体提供融资支持的债权类资产,包括个人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农业供应链应收账款等。第二类是提供普惠服务(包括基本民生服务、养老服务等)的基础设施类资产,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养老社区、农村基础设施等。
“这两类资产中,向普惠群体提供融资支持的债权类资产已经有了成熟的盘活模式。但普惠基础设施类资产在盘活方面还部分存在权属复杂、交易成本高与收益率低等难点。”周琼表示,邮储银行围绕打造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和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商的目标,积极探索普惠资产证券化工作,除了发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支持企业盘活普惠资产方面也已展开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未来,她建议,可进一步完善对普惠资产分类确权的细则、优化审批流程或给予费用优惠等来降低发行成本;同时可选择一些普惠领域来开展创新试点,并结合其特点设计差异化的证券化路径。
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与投资银行部营销管理与分析团队主管级高级经理李强介绍,在实现普惠信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银行希望能通过资产证券化来盘活资产,同时也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标的。除了开展科创小微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当前中国银行正探索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将更多债券品种与资产进行对接,一方面给债券产品提供更多标的,另一方面也打通更多资产盘活渠道。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530只,处置不良资产本金合计1.18万亿元,对应的对价合计2465亿元。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能够以较低成本快速批量化解风险,缓释金融压力。
李强建议,目前资产证券化在底层资产的定价、询价机制及风险评估管控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目前很多同业都在投贷联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后续若这一机制能够顺利打通,将为更多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更好支持。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