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作出明确部署,这些工作是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两会代表围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质效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志军表示,国开行甘肃省分行将围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服务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主任金鹏辉表示,上海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要进一步提升上海离岸功能,发挥临港特殊经济功能区作用,在商事、金融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将其打造成为海外中资“避风港”。金鹏辉建议,明确在上海临港建设离岸经济功能区,通过分设账户和专设区域双保险实行严格内外隔离,防范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配套商事制度改革,对金融、税收、法律等领域制度规则进行系统性设计。为适应我国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程需要,加大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力度,一些确有必要试点但风险不好把握的领域,可以依托离岸体系风险隔离的特性,在临港离岸经济功能区进行开放压力测试,积极为国内相关改革探路打样。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财委会主席陈振英建议,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融入国家大局,要深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扩大沪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的投资范围,推动“新股通”与“保险通”互通;拓展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鼓励内地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打造亚洲绿色金融中心,对接国家“双碳”目标;提升金融科技水平,与内地协同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建立金融人才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澳门体育总会联合会理事长何敬麟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支持金融机构补充资本金,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可以借鉴参考,帮助澳门本地银行补充资本金。此外,澳门要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依托澳门财政储备成立相关基金,投资内地项目,助力内地稳外资。
大力支持民营、小微企业
“在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给予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中涉及出口、外贸、加工等从业人员较多的企业更多支持,推动这些企业活下来、活起来、壮起来、走出去。”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段文龙表示。
针对加大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工商联主席王随莲建议,从国家层面构建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信用产品,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模式,满足企业灵活用款需求;此外,加快建立涉企信息综合性服务平台,将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接入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拓展涉企信息数据库,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为企业融资增信赋能。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行长王均坦表示,应加大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盘活力度,进一步增强信贷投放,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汽车消费及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在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中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进出口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亚表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继续助力广东制造业当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在全国两会上,针对科技金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行长马骏建议,优化科技金融创新生态。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杭迎伟也建议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金融法律、科技法律、专业会计、咨询、评级评估、投后管理等交叉领域服务业;聚焦三大先导产业,构建“技术赋能+专业协同+生态支撑”服务体系,持续探索三大先导产业跨产业协同机制。
对于养老金融,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宋保亮表示,应支持湖北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武汉),围绕医疗、科研、养老、金融等应用场景和数据服务产品,提升数字化监管和服务能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支撑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广西社团总会会长文颖怡建议,推动科技赋能养老产业,强化养老金管控,释放长者消费潜力。
全国人大代表,荣华控股企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崔荣华表示,优化养老金融政策,构建养老金、产业金融和银发场景生态体系。
“希望在开展新一轮养老金融改革试点、创建金融创新试验区等方面给予青岛更多政策支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表示。
此外,在数字金融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潘越则建议,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