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不能帮老年群体解决使用手机银行的困难?”“AI在不断应用的同时,个人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能不能达到更高的高度?”“小孩读三年级,已经在用AI解答数学题了,我比较担心AI会不会取代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技、创新、数字化、人工智能……开年以来,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引发巨大关注。服务科技创新是金融机构的职责使命,科技创新也对金融机构本身的高质量发展起着强大推动作用。展望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政策会有什么关切点?在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上有哪些新思路?对金融机构的业技融合有什么期待?
切中政策关切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第一生产力澎湃发展的重要助推力。近年来,全国两会上关于建设好行业金融科技体系、提升行业科技能力、做好科技金融的建言越来越多。如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建议,推动企业经营数据有序向金融机构流动,优化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的信息对接机制;同时建议银行在内部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人才。全国政协委员魏革军建议,构建权责明确、上下协同的专业化条线型组织架构,设立从总行到分行的科技金融垂直经营管理机构等。
着眼于此,顶层设计方面不断推出一系列政策文件,一方面推进发展,另一方面做好风险防控,推动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金融科技方面,2022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并推动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在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到2025年,金融科技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数字化转型高质量推进、金融科技治理体系日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更为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先进等目标。
科技金融方面,2024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质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部门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10月,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
“今年全国两会上,预计科技自主创新、大模型与人工智能发展、科技金融体制、中美科技竞争等话题将受到代表、委员关注。”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
找到科技金融着力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为此,金融业在加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
2025年2月26日,金融监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座谈会指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已实现18个试点城市签约全覆盖,签约金额超过3500亿元;认真落实“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要求,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试点,探索形成了一批良好做法,基金设立、募资和项目投资等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金融机构则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与制度,通过倾斜信贷资源、优化审批流程、落实好尽职免责等多条举措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金融产品方面,结合科技企业“轻资产、无抵押、重知产”的特点,创新授信模式,立足实际,持续关注科技型企业的估值、技术和商业模式,积极满足科技型企业客户在额度、定价等方面的差异化金融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披露,2024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1.2%、13.0%,均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金融监管总局披露,2024年1至8月,我国科技保险保费达388亿元,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等科技活动提供风险保障超过7万亿元,充分彰显了保险在科技领域的强大风险保障能力。其中,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为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新材料应用提供近1万亿元风险保障。
“支持科技创新是金融的重要使命。应平衡好风险与收益、创新与发展,高质量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董希淼建议,下一阶段应着力为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一是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三是修改完善金融法律和监管制度。
瞄准业技结合突破点
“现在来银行网点办业务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部分消费者都是通过手机银行电子渠道来办业务。希望以后银行业可以加大对AI领域投入和研发,让电子渠道更智能化,办理业务效率更高一些。”浙商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部李德龙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这是金融从业者的普遍感受和期待。随着科技与业务的融合越发深入,AI已经成为金融从业者的“工作搭子”与“外置大脑”。
目前,工商银行AI大模型技术已实现56个新增业务场景的落地应用,“数字工行”(D-ICBC)建设持续,已在金融市场、信贷风控、网络金融等领域数十个业务场景落地应用;建设银行持续推进金融大模型建设及应用,全面赋能公司金融、个人金融、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综合管理等板块79个行内业务场景。
实践中,金融科技和金融业务在融合过程中有哪些急需解决的任务?顶层设计会从哪些方面引导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目前最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包括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持续跟踪最新科技成果,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需要构建一支既懂技术又了解业务的专业团队,解决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加速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确保操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展望今年全国两会,田利辉认为,预计顶层设计会从监管框架、数据安全、创新激励和风险防控四大方向发力助推金融科技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挑战。同时,需要加强金融科技领域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健全的数据治理体系。而且,需要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如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也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金融体系稳定运行,防止金融科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