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商业银行加力盘活信贷资源

2025-01-03 16:34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6%,与2024年二季度末基本持平。

不良贷款转让能降低资产损失、提升资产质量,是缓解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是盘活信贷资源的有效办法之一。2024年,商业银行加速出清不良资产。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去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就在银登中心挂牌462单不良贷款转让业务项目。

挂牌数量增加

根据银登中心信息,2024年12月30日,建设银行江西省分行发布于2024年第4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显示,该期项目资产数量达113笔,其中次级贷款99笔,损失贷款14笔,未偿本息总额为3593万元。2025年1月10日,该期项目开始竞价,起始价为362万元。

2024年12月26日,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兴业银行沈阳分行、兰州农商银行同日挂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具体来看,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个人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资产数量达397笔,其中次级249笔,可疑87笔,损失61笔,未偿本息总额为9941万元,2025年1月10日开始竞价,起始价为965万元;兴业银行沈阳分行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资产笔数108笔,均为损失类贷款,未偿本息总额为1亿元,2025年1月10日开始竞价,起始价为325万元。

根据银登中心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挂牌数量为598单。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四季度,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挂牌数量为541单,其中商业银行在银登中心挂牌了462单不良贷款转让业务。

从类型来看,被转让的不良资产多为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其次为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不良贷款。

“国内不良资产转让试点扩围,转让处置渠道更加畅通,便利更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认为。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0日,已有995家机构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755家。

差异化定价

虽然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量大,但转让成交价相较于未偿本息总额相差不少。

2024年12月27日,甘肃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缓解不良资产压力,拟通过公开竞价方式处置债权资产,本金余额及利息共约6.53亿元。完成公开竞价评选程序后,甘肃资管成为胜出方。当日,甘肃银行与甘肃资管签订资产转让合同,同意以1.15亿元代价转让债权资产。这意味着,此次资产转让打了1.76折。

周茂华认为,目前,不良资产市场供给相对旺盛,不良资产本身处置难度较大,加上不同银行不良资产质量差异等,导致不良资产包价格打折和差异化定价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不良资产转让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等不同方式,进行不良贷款处置。

关于这两种方式,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介绍,‌不良贷款转让是银行将其持有的不良贷款资产以某种形式转让给其他机构,债权本身也随之转让。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是银行通过对于未来的现金流和回收状态的测算情况,将由此产生的未来收益权流转给其他机构,不转让债权本身。

去年12月26日,广发银行公告称,该行持有的璟粹2024年第九期不良资产收益权已经成功转让,受让方为广东粤财信托,资产原始金额为49.49亿元,实际转让金额为2.5亿元,该资产转让相当于打了0.5折。

“本次璟粹2024年第九期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的是信贷资产收益权,不转让债权,转让价格经市场化评估与定价确定。”广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独家回应表示,目前该行零售信贷不良贷款风险总体可控,根据2024年三季度末同业交互数据,广发银行零售信贷不良率低于12家股份制平均水平。在2024年四季度开展首期零售信贷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目的是探索新的处置路径。

广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相较于传统清收处置手段,短期来讲收益权转让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实现不良资产快速处置,长期来讲以时间换空间,可更为从容地处置抵押物,有助于降低银行及债务人实际损失,预计2025年收益权转让将会吸引更多银行参与。

防范化解风险

“出清不良资产有助于银行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行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应收尽收、应核尽核的处置原则,积极改善我行资产质量状况。”广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不仅扩大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可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范围,细化了管理流程,还强调了风险防控与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周茂华表示,从趋势看,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需求仍较强,定价更为灵活,处置模式也出现丰富和创新,预计2025年不良资产转让交易规模较大,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