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将货币政策的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为近14年来首次;财政政策的基调也由“积极”调整为“更加积极”,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会议提出的政策取向更加积极,意味着2025年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较2024年进一步加大,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更大动能。
货币、财政政策双双“加力”
对于2025年的宏观政策走势,会议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其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等表述变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货币政策基调的审慎调整,是顺势而为、审时度势的选择,将起到巩固并增强市场信心的作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内涵直观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宽松导向——货币政策将在提供充沛流动性、营造适宜金融环境、放松银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加大力度;另一方面是保持节制——未来货币政策将统筹政策成本与政策收益,综合其对产业、市场、汇率、预期的综合影响,保持节奏有序、力度适当。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指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介于“稳健”和“宽松”之间。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更加积极进取,可以匹配总量、价格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的运用空间,向市场注入充足的流动性,并推动实际利率显著走低。相比“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更为审慎,可以避免导致“大水漫灌”和严重通胀等后遗症。此外,这一调整能够向市场发出更加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使得市场各方更好地领会政策的宽松意图,并对后续政策形成一致性积极预期。
财政政策方面,本次会议在对政策力度的表述上也更加积极。对此,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表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达15年之久,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法较为少见。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推出更大力度的措施,预计全年财政赤字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地方专项债额度有望提升至6万亿元以上,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有望进一步增发。
此外,在财政、货币政策双“加力”的基础上,做好政策协同也是关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向记者介绍,会议提出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这就要求政策制定部门对当前经济形势有更充分的认识,并持续做好财政、货币政策协同。
稳住楼市股市
除了明确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本次会议还对2025年扩内需、稳楼市等经济发展重点方向进行了“定调”。
扩内需方面,会议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认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就是要从原材料生产与供应、生产技术升级、人才培养、人口增长、产品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与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等全领域入手,加大宏观调节力度,实现全过程的需求扩张。
在9月政治局会议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基础上,本次会议进一步将“稳住楼市”列为工作重点。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指出,“稳住楼市”释放了更加坚定的稳楼市信号,可以说2025年稳定房地产市场对于宏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今年10月以来,监管部门已出台多项支撑房地产支持政策,在提振市场预期、改善市场活跃度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效果,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阶段性回稳。接下来,在前期政策加速落实的基础上,更多增量政策也应持续跟进,比如在继续优化一线城市购房限制性政策、加大住房补贴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研判,2025年,以下调居民房贷利率、增加房企信贷投放、加快推进货币化安置方式实施城中村改造和专项债资金收购保障房为代表,供需两端的房地产支持政策还有进一步加码空间。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把计入物价因素后仍然偏高的实际居民房贷利率降下来”。
除了提出“稳住楼市”,本次会议还提出要“稳住股市”。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这是政治局会议首次把稳定股票市场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对于股市而言,政治局会议已基本为明年政策定下积极基调,市场风险偏好有望维持高位,且经济复苏趋势明确。预计在政策预期和经济趋势的双重推动下,股市有望延续震荡上行态势。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