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在京举行。本次大会以“文化创新 投资未来”为主题,旨在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来自政界、学界、业界等多位人士就金融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纷纷发表观点。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文化产业迎来新的生机。文化与金融深度合作,需要引导社会资本、吸引社会资本,带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有效完善文化产业创新机制,激发文化产业内生动力。
金融赋能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理事长孙志军表示:“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效有目共睹。”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2.1%增至2022年的4.5%。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支撑。“文化金融服务文化新质生产力,既是优化客群,也是培育高质量客户群体的内生需求。”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强调,“金融机构离不开客户,离不开客群。客群在哪儿,金融服务就在哪儿。”基于此,文化优质客群将为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价值创造空间。
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相互促进。文化产业为金融业提供多元的客群、丰富的消费场景,金融业为文化产业注入发展动能,焕发企业生机。
传统文化企业在融资时面临抵押物不足、资产定价难、信用基础薄弱等难题,这些“拦路石”有望被扫清。北京市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周金星在致辞时介绍,东城区与8家银行合作设立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在全国首创文化企业融资“白名单”机制,为文化企业增信助贷,破解融资难题;推出全国首个线上文化金融产品超市,汇集28家银行、48款贷款产品,实现贷款需求直达银行,24小时完成融资。
霍学文表示,北京银行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已经为4.7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超过万亿元信贷资金支持。作为最早实现文化产业系统化服务的金融机构之一,北京银行累计服务1.3万余家文化企业,累计提供5000亿元信贷资金。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姚力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地区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近1800亿元。今年1月至7月,新发放的文化产业贷款941亿元,同比增长15.2%。
会议期间,北京银行添翼计划股债联动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发布。据了解,添翼计划将为处于成长期、成熟期、腾飞期的文化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尚在成长期的企业,北京银行打造“文创投e贷”专属股债联动线上产品,最高可以提供2000万元的信贷资金;针对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升级“联创e贷”股债联动拳头产品,授信额度最高可达5000万元;针对腾飞期的企业,北京银行探索与全国重点文化产业基金联动模式,信贷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最高可提供5亿元信贷资金。
培育耐心资本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浓厚的科技基因,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衍生出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的文化体验增加“科技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技术又为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提供技术支撑,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活力。
文化产业数字化,既是文化产业的发力之处,也是金融业赋能文化产业的重点方向。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君健介绍,私募市场金融活水持续流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数字资产和云计算等新兴赛道,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上半年,私募股权市场发生在新兴赛道的融资项目数量占比均超50%。
谈及未来如何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在梁君健看来,文化产业兼具市场、社会两种属性,他建议要培养耐心资本,“对于文化资本来讲,快速见效、快速地在市场上收回投资,不一定是特别现实的期待。”梁君健表示,长远来看,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具有长尾效应,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
同时,梁君健表示,地方金融政策和文化资本对接值得关注。“有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做出了示范性的工作,比如为金融市场、资本方提供本地文化企业的白名单,减少文化和金融之间的信息壁垒。”
对此,地方政府已经制定相关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会议期间,由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金融监管局、北京市委金融办联合制定的《北京市推动“文化金融+”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行动计划》指出,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释放文化金融对于文化交叉领域的赋能作用。《行动计划》提出八大产品和服务,包括文化金融+数字经济、旅游经济、绿色经济、知识经济、体育经济、银发经济、农业经济、外贸出口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金融+数字经济”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进一步提升对文化科技类企业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此外,《行动计划》指出,加强部门联动,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如在货币政策支持方面,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工具的引导撬动作用,激励银行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在财政与产业政策的支持方面,督导银行用好北京市文化产业降费奖补政策,以及市区两级的首贷补贴、风险补偿政策,将政策红利充分传达到市场主体。在信用评价方面,加强与金融、行业部门的合作,强化信息共享,探索建立文化+企业的认定和评估机制,形成分层、分类、分级的企业白名单。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