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新增重庆、福建、广东、广西、河南、黑龙江、湖南、吉林、江西、辽宁、陕西、四川12省(区、市)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支持受灾严重地区防汛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加大对受灾地区的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养殖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
“这种面向特定区域增加再贷款额度的做法,进一步凸显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功能和作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聚焦薄弱环节适时发力
今年夏季,部分省(区、市)雨涝灾害较为严重。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要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央行本次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支持受灾严重地区防汛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是对这一部署的具体落实,体现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能够聚焦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精准滴灌”、适时发力的特征。
在王青看来,由于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为1.75%,明显低于2.3%的1年期MLF操作利率,加之央行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精准对接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融资需求,简化程序,加快审批”,因此,这一支持措施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信贷投放。在及时发挥抗洪救灾作用、保障受灾企业资金需求、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的同时,也会对推动三季度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董希淼认为,央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向受灾地区金融机构提供了低成本资金,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受灾地区的积极性,并降低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应用足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加大对受灾地区的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养殖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各类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地支持受灾地区防汛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提高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薄弱环节的能力。”他表示。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本次新增额度的支农支小再贷款属于长期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涉农信贷投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发放对象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支小再贷款自2014年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小微、民营企业贷款投放,降低融资成本。发放对象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
“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但中国经济运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结构调不好,总量调控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在探索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比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定位于常规总量工具的有益补充,通过内嵌激励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并注重防范道德风险。”潘功胜表示。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创设新的政策工具,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推动了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这些工具在支持民营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董希淼表示。
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7万亿元,约占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聚焦支持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背景下,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在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原则下,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