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人民币国际化为企业对外投资护航

2024-08-13 15:27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举办2024国际货币论坛,论坛上发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国际货币金融改革对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持续走高

金融周期分化与波动下,人民币融资功能增强,成为2023年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高光亮点。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对全球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服务质效,更好支持“一带一路”、RCEP等重点区域的贸易投资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强调,要深刻认识和把握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变革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推动着不同时代的产业升级迭代,促进经济发展。

报告是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第13本人民币国际化年度报告,系列报告旨在记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课题组以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动态追踪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过程。报告显示,2023年四个季度末RII数值分别为5.21、7.13、6.42和6.32,全年的季度平均值为6.27,同比增长22.9%,继续保持长期向上趋势。报告发现,即使在外部环境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同期表现相比,人民币国际化依然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报告认为,中国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和全球供应链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人民币国际使用水平保持历史高位,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但也面临多重挑战。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海洲围绕全球经济增长的现状及其未来趋势进行阐述。他指出,尽管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但全球经济增长近年来明显分化,这种经济增长分化表现也映射到金融市场上。他强调了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并分析了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增强直接投资货币职能

此前,中国银行发布2024年度《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认为,人民币作为直接投资载体货币的职能有所增强。24.9%的受访“走出去”企业反映其人民币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不低于50%,这一比例较2022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人民币作为直接投资载体货币的职能继续增强。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意愿较高。64.0%的境内工商企业表示,在其“走出去”项目投资中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使用比例,这一占比与2022年基本持平,处于近3年较高水平。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约1.04万亿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位居全球前列,人民币作为直接投资载体货币的职能有较大提升潜力。

《白皮书》显示,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占可投资资产的比重趋向提升。20.8%的受访境外金融机构反馈其配置的人民币金融资产占可投资资产的比重超过10%,这一比例较2022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8个百分点。尽管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金融机构配置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比重有所起伏,但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及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等基本面因素推动下,境外金融机构增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的趋势将保持延续。此外,企业配置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意向趋向积极。56.6%受访境外金融机构表示考虑增加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配置,这一比例较2022年的调查结果提升13.4个百分点。经过2022年的短暂调整期后,境外金融机构配置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意向明显恢复。

债券市场开放持续深化

2002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开放取得长足进展,境外机构和个人投资人民币债券经历了外资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外资人民币债券持仓回撤和外资重新加仓人民币债券三个重要阶段,其间人民币国际化也在曲折前进。随着境内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明显进展。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4年3月末,外资持有的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中,股票占比升至28.7%,较2015年7月末上升14.9个百分点,债券占比上升23.3个百分点至41.7%,成为外资持有的第一大类人民币金融资产,而贷款和存款合计占比则下降38.2个百分点至29.5%。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从支付结算货币向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转变过程,国内债券市场发展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人民币债券收益率与主要发达国家债券收益率相关性较弱,通过开放境内债券市场可以满足境外投资者的多元化配置需求,强化人民币的投资货币属性。另一方面,由于债券兼具风险低和灵活性特征,可以满足主要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目标,有助于发挥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属性。未来,我国将继续推动境内人民币债券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合格担保品,优化直接入市和“债券通”“互换通”运行机制,进一步满足境外机构投资和风险管理需求。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