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央行买卖国债不是量化宽松 配套机制需同步优化

2024-06-20 15:20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围绕市场关注的国债问题如是表示。

近几个月以来,市场对国债问题特别是人民银行买卖国债问题高度关注。潘功胜此次明确回应,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央行买卖国债呢?《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央行买卖国债  定位于拓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央行买卖国债定位于拓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而不是要搞量化宽松。”一位市场专家介绍,从国际经验看,发达经济体央行搞量化宽松往往有自身阶段性背景。通常是在危机冲击下,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直至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后,国债市场仍流动性较差,缺少买盘而抛售力量很强,价格渠道传导不畅,这些经济体央行通常会诉诸于非传统货币政策,其中就包括量化宽松(中央银行大规模购买国债、商业票据等)。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后,发达经济体央行普遍将宽松货币政策用到极致,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提供极度充裕的流动性。

但我国的情况与上述背景完全不同。据专家分析,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金融机构总体保持健康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尚未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国债市场认购和投资热情颇高,一定程度上还有“资产荒”迹象,不存在推出量化宽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必把作为常规操作的国债买卖与量化宽松画等号。

此外,据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更多还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搭配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操作主动加强流动性管理。

有买也有卖  业内提醒投资者市场变化及潜在风险

此外,业内人士提醒,一段时间里,市场更多着眼于“央行买国债”这一操作,但实际上央行对国债的操作既有买也有卖,灵活性较大,并非单向操作。此前央行回复媒体问询时曾称,高度关注当前债券市场变化及潜在风险,必要时会进行卖出低风险债券包括国债操作。

实际上,近期我国国债收益率问题也引发了市场广泛探讨。有专家从基本面、估值面、供需面、情绪面等多重因素分析,提醒投资者当前国债市场的利空因素有不少,只不过被投资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此时投资者更需关注债券类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守护好‘钱袋子’。”该专家表示。

潘功胜此次在陆家嘴论坛上也明确,央行未来推出的国债操作将既有买也有卖,并以硅谷银行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债券市场风险提示,再度表达出央行对长债收益率的高度关切,强调要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受访专家认为,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协调的重要体现,顺利推动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同步研究优化国债的发行节奏、期限结构和托管制度,总体看,整个过程将渐进式稳妥推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