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主题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2024中国金融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发布。“金融强国不仅体现在金融自身能力强,还体现在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以及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职能的增强。金融强国不仅有数量的标准,还应该有质量的标准。”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在介绍报告时指出。
强大的主权信用和货币,联通全球的金融基础设施,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当前,建设金融强国亟须从多维度、多角度发力。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聚焦国内,从数量驱动到质量引领,将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放眼全球,要进一步通过制度型开放来提升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
金融发展“脱虚向实”
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金融强国建设为金融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金融强国一定要摆脱过去的路径——数量驱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表示,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金融总资产处在全球前列,金融市场交易量名列前茅,广义货币M2突破300万亿元。但数量“大”并不代表着“强”,实体经济仍有发展空间,一定要从数量驱动走向质量引领,这是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
如何评价金融发展的质量高不高?考察其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关键。
“金融强国的‘强’体现在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上。”丁志杰介绍,当前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以及制造业,特别是新型制造业领域贷款增速都显著高于贷款平均增速,这反映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屠光绍也指出,建设金融强国要从过去的“金融内卷”转变到“脱虚向实”。“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要看‘金融’,更要看‘金融外’,这就是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如果不看这个‘外’,金融终究强不起来。”他说。
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存在效率不高、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金融系统进一步调整思路,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滴灌。
针对金融业面临的效率问题,报告指出,我国货币信贷存量规模已经很大,要深入理解盘活存量资金的内涵和作用,充分发挥好闲置、低效存量资金的作用,即使新增的货币信贷增长少一些,同样能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未来,直接融资占比上升也会对贷款产生良性替代效应,信贷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能必能明显提升。
针对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建强介绍,浙商银行将金融资源向金融力量相对不足的县域倾斜。浙江在2018年底开始实施金融顾问制度,希望通过金融顾问这个“1”,链接其背后“N”种机构的力量,推动金融供给从打猎模式向种田模式转变,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未来如何更好地以金融杠杆来撬动经济发展,也值得斟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我国金融杠杆率在未来仍将呈现基本稳定的状态。目前整个货币供应也许是不少的,但信用供应是萎缩的。尽管货币政策较为积极的,但实体经济融资意愿不足,压制了金融杠杆率的上升。未来解决实体经济的问题要靠改革、要靠开放,不能太多地依赖金融手段,也不能太多地依赖财政手段。
提升金融国际影响力
在全球经济、金融高度联通的当下,国际影响力也是评判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在国际金融领域,我们应该具有较强的地位和影响力、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及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和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丁志杰介绍。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看来,金融强国是一个有效运行、相对稳健的,同时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系统。但当前来看,我国金融业发挥国际影响力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如何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与国际制度、体制接轨,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如何进一步提升,如何推动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持续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等。
当前,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是提升我国金融业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之一。对此,丁志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开放的方向:
从规则来说,要保持规则的基本稳定,增强金融领域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从规制角度来看,要推动规制更加科学、合理、透明、高效,推动监管规制与国际接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
从管理来说,要促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和做法。
从标准而言,要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并进一步提高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黄益平建议,考虑到发展中国家面临绿色转型问题,要实现低碳增长的目标,缺乏技术、资金和产品,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商业化、政策性的工具,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尤其是新能源的转型,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并助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等多重目标。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