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发改委: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

2024-05-22 11:3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就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投资项目落地进展以及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开展情况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认真做好“两重”建设各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

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之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工作稳步推进。5月17日,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启动首发。考虑到超长期特别国债在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投资项目落地进展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次发布会上,李超介绍了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准备工作的具体进展:从今年2月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次组织各地方各相关部门,梳理储备今年能开工建设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同时,联合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完善重大项目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机制,并组织召开全国视频培训会,指导帮助地方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视频会议,布置各地方进一步细化落实“两重”建设重点任务。同时,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研究明确“硬投资”项目细化要求和“软建设”具体举措。“软建设”是指为保障投资项目建设而推进的制度建设,并根据需要制定出台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要求,以及国务院召开的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前期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符合“两重”建设要求、可立即下达投资的重大项目,待国债资金到位后即可加快建设。

李超指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牵头会同有关方面,认真做好“两重”建设各项重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是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统筹做好项目筛选、推进实施、督导评估、改革任务落实等工作。同时,有效发挥财政金融、行业管理、要素保障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高效运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二是做好“硬投资”项目组织实施。加快项目筛选和计划下达,组织各地方和有关中央单位按照要求报送项目,会同行业管理部门做好项目筛选。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统筹,用好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投资等各类建设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督促指导各地方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分级分类做好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出台管理办法,明确从项目谋划储备到监督检查的各项要求。

三是加快“软建设”政策出台落地。会同有关方面建立“软建设”任务清单,抓紧推进相关政策举措出台实施,以改革办法和创新思路破解深层次矛盾,更好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四是加强实施效果跟踪评估。对“硬投资”任务,会同有关部门依托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定期调度项目进展,组织开展实地督导,推动项目高质量实施。对“软建设”任务,建立督促落实机制,促进各项配套政策和改革举措见实效。

高质量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

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是加强宏观政策统筹协调的重要手段。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李超介绍,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个方面是优化评估制度顶层设计。在近年来开展一致性评估工作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估制度,确定非经济性政策纳入一致性评估的范围,对评估责任主体、评估标准、评估工作流程、评估结果运用等予以明确,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第二个方面是高质量做好评估工作。针对拟出台的各项政策,根据年度宏观政策取向,科学精准评估各类政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对受理的接受评估的政策,严格按照评估程序征求意见、研究论证、沟通协调,推动各部门根据评估意见不断调整完善政策,确保评估作用充分发挥。

第三个方面是加强评估队伍建设。集中精干力量成立评估工作专班,推动评估机制高效有序运转。推动各个部门不断提升自评估能力和质效,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对相关工作及时给予指导。推动相关方面在政策制定、出台、落实、调整等各个阶段都要保持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促进政策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部署。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