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银行压降负债成本进行时:智能通知存款正在逐步退场

2024-05-07 15:17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伴随着存款利率的密集调整,今年以来,不少曾被银行视为“揽储利器”的存款产品也正在逐步退场。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有多家中小银行相继发布公告称,将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实际上,自去年5月监管部门对银行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上限进行调整后,已有不少银行暂停了智能通知存款产品的销售。

“智能通知存款较普通活期存款收益更高,较定期存款更加灵活,因此受到一些储户的青睐。”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产品的下架,对于银行的负债成本会有压降作用。对于储户来说,在寻求新产品时要在收益和流动性方面重新进行权衡。

多家银行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

什么是通知存款?记者了解到,通知存款是指客户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业务。按照存款人提前通知的时间长短,通知存款可以分为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两类品种,且利率水平均高于普通的活期存款。

相较于通知存款,智能通知存款更具智能优势,这类存款产品省略了“客户提前通知”和“客户通知后按时支取”的环节,可以实现自动滚存,即当储户持有智能通知存款产品超过7天时,系统可自动按7天通知存款的年化利率计息。

“智能通知存款本质上是打了通知存款的‘擦边球’。”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也就是说,无论客户存了多少天,利息都会高于活期存款。”

“与此同时,一些银行还给智能通知存款和普通通知存款设置了不同的起存金额、存款条件等。”杜娟表示,通常来说,智能通知存款的门槛要比普通通知存款更低,也成为银行揽储的一种有效方式。

然而,兼具活期灵活性和定期收益性的智能通知存款产品正在淡出大众视野。3月以来,多家银行相继发布公告,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

具体来看,渤海银行、大连农商行分别于4月30日、5月6日发布公告称,将取消旗下智能通知存款产品的自动转存功能。4月15日,广发银行发布的《单位通知存款业务服务调整的公告》显示,将于5月上旬下线单位通知存款业务自动滚存服务(含赢在益添系列相关产品),存续中的资金将根据具体产品服务规则调整为非滚存服务模式或返还至客户的签约活期账户。

3月1日,福建省联社发布了《关于“富利宝”智能通知存款产品终止的公告》,于2024年3月21日自动终止“富利宝”智能通知存款产品。随后,包括福州农商行、厦门农商行、连江农商行、南安汇通村镇银行等福建省内多家农商行及村镇银行也纷纷发布公告,终止此类存款产品的销售。

有助于压降银行负债成本

在业内专家看来,银行暂停此项业务,一方面是出于合规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调整存款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从而缓解银行息差下行的压力。

“智能通知存款的利率高于活期存款,但是有些银行在客户没有通知的情况下便自动计息,相当于以活期存款形式给予定期存款利息,存在高息揽储情况,推升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加大了流动性管理难度。”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杜娟表示:“智能通知存款以更低的门槛、更高的收益,在吸收存款、吸引储户方面有更大优势,下架这类存款产品的银行是综合考虑了存款充裕度、负债成本等方面所作的决定。”

“目前各家银行调整该类产品,一方面,市场上一些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加大了存款的力度,银行揽储压力相对减小,因此下线了具备‘拉存款’作用的特色存款产品;另一方面,从负债成本的角度考虑,面对资产端收益率下行,暂停智能通知存款也是银行呵护净息差、降低负债成本之举。”杜娟分析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加强了对负债成本的管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重要指标净息差下滑至1.69%,首次跌破1.7%关口。

“存款成本管控仍有‘后手牌’,‘类活期’存款是重要抓手。”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说。

“为了缓解净息差下行压力,预计2024年存款利率或出现多轮下调。”近日,国信证券发布的研报对今年银行存款利率走势进行了预测,“此外,银行会继续减少对存款的利息补贴以及利息之外的费用,进一步压降存款的隐性成本。”

查漏补缺加强存款规范化管理

实际上,银行对于存款产品的规范化管理,从去年就已经拉开了帷幕。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5月,相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银行控制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利率加点上限,同时,明确要求银行停办不需要客户操作、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

彼时,已有平安银行、东营银行等银行率先发布公告,停售了“智能通知存款”相关产品。国有大行虽然并未在官方渠道发布相关公告,但工行、农行、建行手机银行App悄然下架了“智能通知存款”功能。

今年4月8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这也意味着,银行通过手工补息进行高息揽储的行为被明令禁止。

“在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之下,银行往往看重存款增长速度和规模,存款考核压力一直比较大。”董希淼认为,银行应转变思路,不追求简单的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变为“能放多少贷款,就吸收多少存款”的理性发展方式。

在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如何稳定息差水平、维持利润增长,对于各家商业银行都是一场大考。

在暂停智能通知存款业务的同时,近两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主动控制负债成本,存款利率先后迎来了四轮调降,一些特色、创新型存款产品也在陆续下线。

除了在负债端发力外,杜娟认为:“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资产投放质量,降低风险成本,以避免对利润的侵蚀。同时也要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包括营销获客、客户运营等环节,需不断提升各环节效能,降低各环节成本。”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