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新办举行《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工作相关负责人杜墨在会上表示,2022年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首次实现了“千千万”突破,即当年累计发放贷款金额、期末贷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关口,全年累计发放贷款户数突破“万户”关口,2023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全国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000亿元。一批主攻硬科技、掌握好专利的企业成长壮大,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加速形成,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超万亿元。《方案》提出,要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加大知识产权融资信贷政策支持力度,开展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探索创业投资等多元资本投入机制。
杜墨表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多元化金融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持续推进相关工作,不断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效。一是提高登记便利化水平。在浙江、江苏、广东、四川、青岛等地开展线上登记试点。二是破解评估难瓶颈。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内部评估试点,运用内部模型确定知识产权价值,不再单纯依赖第三方机构评估。三是开展“入园惠企”工作,支持高新区等产业园区的融资需求,指导派出机构组织1000多场银企对接活动,参与企业近3万家,并及时推广典型案例和创新举措。
杜墨介绍,截至6月末,2023年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800.5亿元,同比增长36%;当年累计发放贷款户数9556户,同比增长60%;贷款余额1696.5亿元,同比增长36%。
杜墨表示,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按照《方案》要求,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体系。一是修订出台相关贷款管理办法,支持银行对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研发提供贷款,允许根据业务特征、运行模式等灵活安排,满足不同的专利研发和转化需求。二是从省级行政区域和金融机构两个维度,继续扩大质押登记全过程无纸化办理试点。三是扩大内部评估试点,开展大型银行对中小银行的技术输出。四是研究论证在登记、估值、补偿、处置等各环节提出一揽子政策支持配套措施。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