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四季度将增发1万亿元国债 政府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

2023-10-26 11:1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

为何增发?怎样用好?如何管好?在10月25日举行的“增加发行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就上述问题作出了回应。

意在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

回顾以往,中央财政在年内调整预算并不常见,为何选择在这一时点增发国债?

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回应称,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主要目的是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客观上也会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比较重。同时,近年来,我国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8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求加快恢复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此,国务院提出议案,建议增发2023年国债。”朱忠明称。

在预算安排方面,朱忠明表示,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此外,为减轻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还将一次性适当提高相关领域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或补助比例,并将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单设“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补助资金”项目。

关于资金规模,朱忠明介绍,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将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其中,今、明两年分别实际使用5000亿元。按此测算,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万亿元增加到4.16万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虽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朱忠明进一步指出。

把国债资金用在刀刃上

据了解,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此次资金主要投向8个方向:灾后恢复重建;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此次增发国债资金规模大、涉及领域多,如何做好资金分配使用工作?

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介绍,为促进资金使用精准有效,本次增发国债资金全部按项目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落实“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

在细化国债项目预算安排方面,据朱忠明介绍,相关部门将针对8个支出方向分领域来细化工作要求,结合各领域实际提出财政补助标准或补助政策。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布置地方做好项目申报,要求各地及时按程序上报项目需求,经工作机制审核后形成项目清单,根据项目清单及时下达国债项目预算。

针对“增发国债对项目主要有哪些要求、哪些项目能够得到资金支持”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主要提出四方面具体要求:第一,符合规划或实施方案;第二,满足投向领域要求,优先支持建设需求迫切、投资效果明显的项目,坚决避免安排一般竞争性产业项目、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把国债资金用在刀刃上;第三,前期工作比较成熟;第四,资金需求与建设进度相匹配。

罗国三特别强调,此次国债主要安排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项目,要高度重视前期工作质量,在开工前对地质条件、生态风险、工程难度、建设方案、群众需要等研究到位,避免仓促上马,导致建设实施中遇到重大困难问题,造成资金无法使用、严重影响工期,甚至影响经济社会效益等问题出现。

加强资金全流程监管

加强国债的资金监管,对于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至关重要。对此,朱忠明介绍,财政部将加强资金的全流程监管。

在纳入直达资金机制方面,财政部将充分利用直达机制,将国债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全部导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实施全流程跟踪监控,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发现的可能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过去的实践证明,直达机制的管理还是很有成效的。”朱忠明说。

在开展常态化资金监管方面,据了解,财政部将充分发挥各地监管局属地优势,组织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专门制定监管方案,明确监管任务要求,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严查挤占挪用国债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此外,财政部还将督促各地将国债资金使用情况作为财会监督工作的重点,推动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盯紧盯牢国债资金使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