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访问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从“大写意”逐渐转变为“工笔画”,展现出勃勃生机。这背后离不开银行业保险业提供的重要融资保障和多元化金融服务。
10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加强政策引领,完善监管规则,深化跨境监管合作,推动合规经营,加强风险防范,不断促进提升“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银行业保险业持续优化海外布局,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加强多方合作,着力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支持。与此同时,银行保险机构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金融时报》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获悉,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继续指导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提升“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优化海外布局,打造“一带一路”金融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指导银行保险机构不断加强金融创新,推动资金融通持续深化,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在有效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境外项目建设的同时,聚焦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小而美”“惠民生”项目,提高东道国民生水平,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东道国人民。三是加强多方合作,推动打造中外资金融机构、企业多方参与、互利共赢、层次丰富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四是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金融对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一带一路”合作新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打造更多“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新亮点。五是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坚持系统观念,树牢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将合规经营贯穿“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同时,严格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和相关国际规则,切实做到守正经营,有效服务所在国民生福祉,夯实务实合作民意基础。
优化海外布局 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10年来,银行保险机构持续优化和完善境外机构布局,致力打造“一带一路”金融服务网络。截至2023年6月末,13家中资银行在50个共建国家设立了145家一级机构,6家中资保险机构在8个共建国家设立了15家境外分支机构。
国家开发银行支持首单高铁“走出去”项目——印尼雅万高铁,进出口银行支持中老合作旗舰项目——中老铁路,中国银行支持南太平洋重要交通枢纽——秘鲁钱凯港……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让中资银行能够更为便利地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截至2022年末,政策性银行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贷款合计3.1万亿元,同比增长6.6%;大型商业银行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贷款余额约2.3万亿元。
中资保险公司持续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保险保障支持。2020年7月,原银保监会指导11家中外资保险公司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通过发挥再保险独特的专业技术优势,加强产品创新和业务数据标准化,全面提升中资海外利益特殊风险保障水平。目前,共同体成员已有中国再保险集团、人保财险等共23家中外保险、再保险公司。截至2023 年6月末,“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累计承保“一带一路”项目74个,保障境外总资产570亿元人民币。
丰富金融产品 加强多方合作
一个个合作项目落地生根的背后,是银行保险机构持续丰富金融服务体系和产品类型,满足多元化资金需求的缩影。据介绍,近年来,多家中资银行参与发起设立或参股投资合作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整合和撬动社会资金共同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覆盖能源、矿业、交通、通信、农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同时,创新合作模式,拓展投融资来源,构建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银行通过与多边金融机构合作,不断发挥国际化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各银行积极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开展良好合作,支持其在全球的项目投资活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工商银行倡导设立了“一带一路”银行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持续推动金融业合作发展。
此外,近年来,在金融助力下,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优势互补,第三方市场合作持续推进,迪拜哈翔4x660MW清洁燃煤电站等一批合作项目在第三国顺利落地,实现“1+1+1>3”的共赢局面。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走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10年来,中国积极探索将自身绿色发展理念和经验成果融入“一带一路”共建中,为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乃至全球环境治理与合作注入了绿色活力。
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不断构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提升绿色金融政策的指导性、覆盖面和有效性,为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发展实践提供指引。在政策支持下,中资银行持续加大对共建国家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交通运输等领域支持力度,融资支持一批绿色项目,助推当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资银行在绿色债券领域也不断取得创新与突破,发行多笔多币种绿色债券,引导全球资金汇聚“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此外,银行保险机构将环境、社会及治理因素纳入业务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引导更多企业和资金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更加绿色,发挥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在持续深度参与国际多边合作中,我国绿色金融“朋友圈”不断扩大。由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家金融机构于2018年共同签署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得到全球金融业界的积极响应,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促进共建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平台。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走惠民生之路
2021年,中国银行独家融资支持波黑塞族共和国多博伊医院项目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标准床位490张,现代化洁净手术室8间,能极大提升该区域的医疗服务能力。多博伊及周边8个城市约25万民众将因此受益,并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而美”惠民生项目,为当地民生和就业作贡献。与此同时,中资银行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在教育助学、扶弱济困、文化传承等领域持续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资银行保险机构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以爱心捐赠、物资筹集、志愿服务等形式支持共建国家抗击疫情,为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据统计,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集团、泰康集团等19家中资银行保险机构累计向全球69个国家捐款1648万元,捐赠物资1391万余件,价值1.6亿元。
深化跨境监管合作 加强风险防范
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先后印发多个文件,从境外运营风险、境外机构合规管理长效机制等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走出去”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提出监管要求和指导意见,并从境外保险机构设立、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等方面作出规定,为银行保险机构境外合规经营提供有力指引。
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总局持续扩大和深化跨境监管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截至目前,已与55个共建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协议,在银行业保险业监管信息共享等方面不断扩大合作。此外,金融监管总局还与多个共建国家建立了不同层级的双多边对话机制,通过双多边合作加强宏观风险动态监测,提升跨境监管水平。
在监管部门指导下,银行保险机构不断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全流程项目管理,持续做好信用、市场、流动性等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积极应对环境、社会及治理等非传统风险。建立国别风险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存量风险,防范化解新增风险。注重以发展的可持续保障融资的可持续,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作为防范风险的根本,重点支持有利于共建国家产生“造血”功能的项目,如交通、电力、工业等领域,在为当地发展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经济效益。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