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近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证监会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专门制订工作方案,确定了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六方面举措活跃市场
对于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关工作将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标本兼治。既立足当下,加快推出一批可落地、有实效的政策举措,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又着眼长远,坚持改革开路,统筹发展股票、债券、期货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二是突出重点。解放思想,找准发力点,力争在引入源头活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畅通性等问题上取得突破。三是稳字当头。把握好“稳”和“活”的关系,统筹活市场、稳预期、守底线各项工作,坚持在维护市场总体平稳的前提下提升市场活跃度。四是发挥合力。加强跨部委沟通和政策协同,同向发力,形成活跃市场、提振信心的强大合力。
具体而言,主要分六方面举措。一是加快投资端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加快制订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从推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市场投资生态、加大中长期资金引入力度等方面作出系统安排。二是提高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更好回报投资者。三是优化完善交易机制,提升交易便利性。四是激发市场机构活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五是支持香港市场发展,统筹提升A股、港股活跃度。六是加强跨部委协同,形成活跃资本市场合力。
此外,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还表示,证监会将统筹做好活跃市场与防范风险、加强监管各项工作,会同有关方面稳妥防范处置城投债券、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维护市场稳定运行,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加大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力度,从严从快从重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典型违法案件,为投资者提供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巩固长期投资信心。
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
增量资金流入是活跃市场的关键。近年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整体保持净流入,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但总体上看,中长期资金不足仍是制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水平。在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下,证监会正在研究制订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方案。在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方面,重点是营造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
前述负责人表示,在引入中长期资金方面,主要有六个方面举措。一是支持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扩大资本市场投资范围;二是研究完善战略投资者认定规则,支持全国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三是制定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行为规则,发挥专业买方约束作用;四是优化投资交易监管,研究优化适用大额持股信息披露、短线交易、减持限制等法规要求,便利专业机构投资运作管理;五是丰富场内外金融衍生投资工具,优化各类机构投资者对衍生品使用限制,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六是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将指数基金等权益类产品纳入投资选择范围。
同时,证监会将加强跨部委沟通协同,加大各类中长期资金引入力度,提高权益投资比例。具体内容包括,推动完善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推动研究优化保险资金权益投资会计处理,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与资金规模;推动加快将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展至全国,扩大制度覆盖面;支持银行理财资金提升权益投资能力;积极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树立长期投资业绩导向,全面建立3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提升投资行为稳定性。
回应IPO、印花税等热点话题
近期,市场对IPO节奏关注较多,也有传闻再融资将暂停。对此,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实现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投融资两端的动态积极平衡。没有二级市场的稳健运行,一级市场融资功能就难以有效发挥。证监会始终坚持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同时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
此外,“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应当实行T+0交易,近年来有广泛讨论,总体上,各方面对此分歧较大。我们认为,T+0交易客观上对于丰富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活跃度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上市公司股价走势取决于上市公司质量和经营效益,T+0交易方式对市场估值的中长期影响有限。目前A股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持股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小散户占比96%,现阶段实行T+0交易可能放大市场投机炒作和操纵风险,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大量运用程序化交易,实行T+0交易将加剧中小投资者的劣势地位,不利于市场公平交易。我们认为,现阶段实行T+0交易的时机不成熟。”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关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历史情况看,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活跃市场交易、体现普惠效应发挥过积极作用,有关具体情况建议向主管部门了解。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