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相关技术发展不断加快,贸易转型和产业升级持续演进。第四届进博会期间,来自全球的官员、企业家和学者聚焦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对全球经贸格局带来的新趋势、新变化,分享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共同展望未来全球贸易投资发展新图景。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看来,随着全球气候环境方面的合作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在各国的落地,污染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不仅在发达国家难以生存,在发展中国家也难以生存,这对相关行业、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通过绿色创新、绿色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能耗和污染强度。
“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如果想要实现系统性的可持续性,那就需要全球层面的努力。仅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生产价值链的所有参与者都涉及其中。”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帕梅拉·科克-汉密尔顿在进博会期间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表示。
推动全供应链变“绿”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意识到,气候变化和环境风险对于企业而言非常关键,可能是直接影响一些企业 ‘生死存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毕马威中国气候和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沈莹表示,在“双碳”大背景下,企业是实施碳中和的中坚力量,需要设定符合科学依据的减排目标以及实施路径。
当前,很多企业都在思考其战略和经营层面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主动承诺减碳目标,提供并创新更可持续的产品与服务,并尝试将其在社会与环境、商业道德等方面的贡献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开拓新的商业机会,进一步迈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转型。
作为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宁德时代已在绿色发展方面作出很多探索和布局。其副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李平在进博会期间表示,绿色发展过程中,企业的供应链、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会有颠覆性变化,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支撑。“此外,国际政治变局,包括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会造成整个全球化分工的变化,因此在全球竞争的企业必须适应新的变化。”他表示。
宁德时代从事的储能电池行业,本身是绿色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李平介绍,该公司的主要挑战是探索如何不断提升技术水准、降低成本,为中国及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低碳乃至零碳排放的电池全产业链体系。
米其林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伟书杰提出,绿色低碳转型设计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甚至到产品的使用、回收,对全流程都会产生影响,需要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他举例,未来可能更多企业采用本地化策略,而从供应链角度也会推进本地化,以减少海运、空运成本。
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可以保证供应链的品质。“数字化能够向客户保证,他们使用的产品有正确标识,整个生产过程是绿色的。”伟书杰介绍,例如米其林在上海的工厂就使用了光伏、太阳能板等绿色能源,能减少相应的排放。
与伟书杰观点相似,大多数企业都把“双碳”目标视为新的机遇。酷德中国区副总经理吴梦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双碳”目标扩大了该公司产品的市场需量,中国很多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开始把颜色喷漆转变为车身贴膜,在提高车辆产能效应同时减少喷漆带来的环保问题。此外,公司一款顶级隔热膜也可为汽车节能减排提供更好的产品配套,装贴隔热膜以后可减少新能源汽车的空调耗电需求,提升8%的续航里程。
不过,国投创益产业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维东也提醒,低碳经济的转型对企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控制好企业经济发展的“艺术效应”——平衡好义和利的关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善用数字技术 补上“碳管理”短板
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是核心。“有时候大家都会觉得经济发展就要牺牲环境,其实不是这样的。如今我们已经能够找到平衡的方案了,就是既发展经济,也不需要牺牲我们的环境效益,造成更多的污染。”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该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强化对各模块的追踪溯源,知道哪些情况下可能实现降碳减排。例如,在电动汽车等领域,该公司可以对所有产品进行控制管理和监管,包括电池组以及各类模件的情况,实时监控其可能会排出的废弃物等。
数字化是多家企业提出的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战略与业务发展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表示,企业借助数字化能够优化生产和运营,能够促进效率尤其是能源效率的提升,因而也是当下实现碳中和最可行、最有效的武器。
不过对很多企业来说,碳管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全新领域。业内专家提示,企业在着手对碳排放进行计算和管理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例如不了解如何划分自身碳排放的边界、不知道碳排放报告该涉及哪些内容、不清楚如何确保碳排放计算准确,此外,要对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进行全程跟踪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对此,在本次进博会上,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中国)宣布与微软公司合作,全球首发运行于微软智能云Azure上的业界首个双标准S-Carbon数字化碳管理智能云平台。
上述平台致力于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对复杂供应链和大型供应商的整体碳减排及碳中和目标的KPI执行情况进行管理。此外,该平台还可以监控和分析供应商在碳减排KPI下的表现,并提供执行摘要和报告,促进企业参与到诸如“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等全球碳目标项目,真正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绿色融资能力及品牌影响力。
“对于置身能源行业的制造型企业来说,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低碳减排领域,如新型电力中的储能、交通电动化、物联网、智能仪表电源。符合国际规范、准确、高效的碳管理和认证体系,是确保企业在全球及中国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亿纬锂能公司副总裁桑田表示,希望借助数字化碳管理智能云平台S-Carbon应用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低碳节能管理中,实现企业自身及供应链碳管理的全面提升。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