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改革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40年,这一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重要决策,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82.7万亿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讲话时强调,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也同步发展壮大。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2018年产业互联与数字经济大会上表示,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智能制造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创新驱动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
中国科学院在《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一书中也指出,我国庞大而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牵引力。与此同时,巨大的人口总量和市场规模,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驱动力。
从北京的《关于首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到南京的《关于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再到西宁的《支持科技创新若干奖励措施(试行)》,地方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为科技创新在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变革、促进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引导性作用提供了保障。12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广一批促进创新的改革举措,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如今,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愈发凸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数字技术与产业变革已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议题,数字经济也成为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作为数字时代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并推动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数字化有望推动全球经济累计增加2万亿美元。
在政府部门、监管部门以及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多年的通力协作下,我国的数字经济进入了深度融合且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中国正在从数字经济的“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中国的数字经济总量目前已居于全球第二。据《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与《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12.9万亿美元,而中国的数字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为27.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5%。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9月,发改委、科技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19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就业提质扩面互促共进。
值得关注的是,从政府组织到民间企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一直是贯穿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
12月3日,中国、老挝、沙特、塞尔维亚、泰国、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家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12月17日,京东集团也在曼谷与泰国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等领域展开合作。这些国际合作的开展,也是中国秉持开放合作精神,共同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上所言,“无论前途是晴是雨,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
然而,仍需看到的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企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薄弱,数字化平台支撑能力存在不足,网络安全隐患犹在。因而,在现阶段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数字经济安全有序发展尤为重要。针对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导意见》也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强化风险应对”“鼓励发展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等举措。
4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对外开放的华丽转身,结出了累累硕果,而新一轮科技创新为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变化值得更多期待。(李珮)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