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过农业农村部初步测算,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需要投资7万亿元以上。要保证这7万亿元的投入,必须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而金融在“7万亿元”投资中,应扮演主力军角色,并将资金“活水”源源不断“重点倾斜”到乡村振兴领域中。
五年,7万亿元!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韩俊在出席“清华三农论坛2019”时表示,“我们初步测算,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元以上。”
“7万亿元以上”,这么多钱从哪里来?“必须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韩俊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财政优先保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财力。一地政府财力雄厚,支持乡村振兴的钱,“优先保障”没问题;财政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是不是在乡村振兴投入上,可以不“优先保障”?韩俊的回答是,“财政支出压力再大,也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三农’作为优先保障领域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显然,在财政投入上,地方政府没有选择,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持续不断增加乡村振兴方面的投入。因为乡村要振兴,很多基础设施投入只能依赖财政,比如农村公路、农村水利建设,等等。离开了财政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很难改观,金融和社会资本也很难介入。
“社会积极参与”,说明社会资本难以担当重任,只是“参与者”。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主要还得靠“金融重点倾斜”。
问题是,如何让金融在“7万亿元”投资中,扮演主力军,将资金“活水”源源不断“重点倾斜”到乡村振兴领域?这需要金融机构提高政治站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信贷资源更多配置向“三农”。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
何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凡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就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换言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展开,改革那些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和支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为此,农村金融改革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好支持乡村“产业兴旺”。通过改革,改善和优化金融供给、提高金融服务的技术与数据应用能力、提升金融供给的配置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效益,不断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另一方面,改革传统信贷模式,推行绿色金融创新,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改革和完善农村绿色金融相关的标准规则和政策体系,还要通过改革,鼓励银行、金融企业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建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和发展基金,助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此外,还应改革信贷考核机制,构建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其次,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
“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什么样的体系?应当是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又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及进行差别式农村金融支持的政策体系。
以往,农业银行、农发行、邮储银行、农商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构成了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这个体系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功不可没,需要继续发扬光大。与此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农业担保、信托、基金、保险、资产管理等机构;重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三农”关系密切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性质的非金融机构等农村金融组织在“三农”市场中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只有形成一个完备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才能保证信贷资金源源不断输向乡村“毛细血管”,使乡村振兴拥有发达的“根系”,使乡村振兴这棵大树根深叶茂。
同时,还应采取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支持政策以及“三农”融资信贷支持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向农村金融机构以更大幅度地倾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专项低成本资金配给。只有政策倾斜,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才能“重点倾斜”。
再次,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
“推动农商行、农信社回归本源”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其实,不仅是农商银行和农信社,所有农村金融机构都应当身在农村,心在“三农”,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也只有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将资金更多用到乡村,帮助“三农”和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降低融资成本,而不是脱实向虚、资金空转,才能确保乡村振兴的资金供给。乡村振兴五年7万亿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财政要优先保障,让乡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金融要资源倾斜,让更多资金流向乡村;社会资本要积极参与,与财政和金融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徐绍峰)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