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展的武汉为金融业的快速进步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从1949年到2019年,武汉金融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总量、对经济贡献度都实现了快速提升,金融业增加值从1949年1.65亿元增长到2018年1233.3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1%提升到8.3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合计从1950年1.16亿元增长到2018年54602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提供了金融活水,助力武汉“每天不一样”。
武汉金融业有着辉煌的历史和雄厚的基础。随着1861年汉口开埠,外资银行先于国内银行来汉设立机构。1863年,英国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首先来汉设立了分行,大批外资银行纷至沓来。至1925年,武汉有中外银行、钱庄、保险公司等258家,金融业遍及华中数省,借贷资本活跃,资金结算频繁,“驾乎津门,直追沪上”,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金融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武汉金融人用汗水与智慧浇筑,绘就今日武汉中部金融中心之大蓝图,再续武汉昔日荣光。
今日的武汉金融业,已成为了本地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为1233.3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排名副省级城市前三位。
各类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及金融中介纷纷设点成立、构筑起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8年末,武汉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56家,其中银行业法人机构(含村镇银行)18家,省级分支机构38家,涵盖绝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类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非银机构数量均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
全力推进“上市倍增计划”结出硕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上市公司79家,其中境内上市58家、境外上市21家,全市上市后备企业达到140家。
东湖高新区集聚了33家金融后台服务企业,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正在这里形成。科技金融“武汉模式”也从这里推广,武汉金融业在吹响打造“新一线城市”的号角声中,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进!
创业七十年 新中国金融业留下武汉奋斗足迹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武汉金融业在探索中砥砺前行,为今后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5月,解放后的武汉,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地方机构。194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汉口分行成立,经过整顿,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改组为外汇专业行,接收了官僚资本的金融机构,废除了外国银行的特权,全国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银行体系和货币制度,完成了对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武汉金融业成为本地区信贷、结算和现金管理的中心。
195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武汉市公司成立,1952年,武汉完成了对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武汉市分行设立。1955年和1964年两次设立中国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两次均又被并入人民银行。
机构逐步设立,分工也日益明确,1979年前武汉的金融业,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办理信贷、储蓄和结算等业务,中国银行汉口分行和建设银行武汉市分行按专业分工开展工作。
各金融机构按照职能要求,在统一货币发行、开展各种结算、加强现金和资金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到1978年,武汉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65亿元,占GDP比重4.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6亿元,贷款余额0.1亿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武汉市的金融体制也迈开了改革的步伐。
在金融机构方面,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为领导,各专业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城市、郊区信用社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与各专业银行一起,在宏观控制、微观搞活、发挥杠杆作用方面,进行了有成效的实践——在信贷业务方面,在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原有业务品种上,新增发放了中短期设备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并对文化、旅游、公用服务、科技等事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也发放贷款。
在资金管理体制方面,将“统收统支、控制指标”改为“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互相融通”的资金管理办法,允许开展同业拆借,调节资金余缺,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改为贷款。
破除以往把一切信用集中于银行的老框框,开放商业信用,举办商业承兑汇票及贴现,办理委托存放款、租赁、代理收付等多种信用业务。试行浮动存贷款利率,同时,加强了同各地区的横向联系,开放金融市场,搞活资金融通,逐步恢复华中金融中心的地位。
改革敢争先 先行先试拿下多个全国第一
回望武汉金融业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 敢为人先的基因一直影响着武汉金融人,不断试错,敢于争先,在全国金融发展史上烙下了多个“第一”的印记。
1984年9月16日,武汉市第一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集体金融组织——武汉市汉正街城市信用社成立。它由集体企业和个体户集资组建,堪称武汉最早的“民间银行”。
1985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组织银行之间横向拆借活动,突破了各银行之间资金不能互相往来的禁锢。
1986年5月3日,武汉市资金拆借小市场在汉正街开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几把桌椅,全国第一家资金拆借市场就这样开场了。
1986年10月24日,以同业拆借、票据贴现、证券交易为内容,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直接操作和管理的跨地区、综合性、多功能的“武汉资金市场”成立,是全国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融资量最大的资金市场之一。1993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要求,武汉资金市场更名为“武汉融资中心”。到1994年底,其业务已辐射到全国的2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余家金融机构,累计融通资金达685.67亿元,基本上具备对周边地区短期货币资金的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成为反映全国货币资金供求波动的一个重要信息源。
1988年4月,国库券开始上市转让,武汉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7个国库券转让试点城市之一。
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批准推出国库券寄存单等新品种上市。1992年4月,武汉证券交易中心(又称武汉柜台市场,即“汉柜”)创建,集中竞价交易国库券等证券,汉柜成立不久,证券商们就在武汉创下了当时全国证券交易的最高纪录。
1994年12月29日,武汉柜台交易系统正式启动。股民开户数高达30多万,汉柜交易网点一度扩展到周边的宜昌、黄石、沙市等地。1996年底,原汉柜挂牌股票祥龙电业、武汉石油先后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到1998年10月底,在柜台挂牌流通的企业总数达27家,开办柜台交易网点84个,柜台股票交易量总计达27亿股,成交金额173亿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运作最规范的柜台市场之一。
奋进新时代 多层次进击刷新武汉城市纪录
2004年7月,武汉市政府金融办成立。2004年2月武汉保监办正式更名为湖北保监局,2004年3月武汉证管办正式更名为湖北证监局,与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湖北银监局,共同形成了“一行三局”的金融监管框架,特别是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管辖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标志武汉区域金融管理中心地位的确立。至此,武汉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向前迈进。
2008年以来,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先后出台《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系统地提出了武汉建设中部金融中心的目标和举措,武汉金融中心建设进入了新的征程。 武汉全市金融工作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武汉中部金融中心建设这一战略目标,推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进新设各类金融机构,着力发展金融新业态,重点打造东湖“资本特区”,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为打造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金融牌照实现全覆盖。武汉市共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251家,类金融机构超过1500家,金融体系完备,实现了金融牌照全覆盖;总部集聚效应明显,拥有湖北银行、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众邦银行、长江证券、天风证券、长江财险、合众人寿、泰康在线、交银国托、国通信托等持牌法人金融机构;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武汉市的金融机构数、外资银行数、法人金融机构数、类金融机构数等四项指标,均位居中部第一,入驻武汉金融后台服务机构数居全国前列。
存贷款余额持续保持稳定增长。201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270.77亿元,同比增长18.05%;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331.62亿元,同比增长7.48%;存贷比达107.4%,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直接融资增长较快。2018年,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77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57家,在中部五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2018年新增上市公司9家(境外上市4家),创企业上市工作最好记录。遴选出市级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80家、“银种子”企业约100家,形成300家左右分梯队的上市后备企业库。
见证大发展 金融行业受益城市强劲脉动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多重国家战略相继聚焦叠加武汉,武汉市迎来了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的黄金时期,经济社会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在此大背景下,武汉在全国金融改革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使命进一步凸显,无论是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还是金融生态环境等排名均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位,国家中部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提高,中部领先优势持续增强。
金融业成为新的千亿产业。2018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233.3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31%,是武汉市新的千亿产业,总量居中部城市首位,增速居副省级城市前三位。
保险业务规模保持持续增长。2018年,实现保费收入621.02亿元,同比增长12.09%,增速排名副省级城市前三位。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武汉高举诚信和法治的旗帜,多年来致力于打造信用武汉,建立健全信用体系,连续获得A级信用市称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着力提升融资便利度,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科技金融特色突出。2015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总行等中央九部委批复《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2016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18年,已设立27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基于“六专机制”的全生命周期金融综合服务。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
2018年,引导基金收到财政新增投入5亿元,其中包括新增年度预算2亿元和中科院母基金专项资金3亿元。引导基金累计收到财政投入12.535亿元。经引导基金理事会核准通过拟新设子基金12支,其中科技成果转化基金8支,其他子基金4支,拟设基金总规模22.055亿元,引导基金拟出资3.97亿元。2018年,引导基金设立的母、子基金新增投资项目80个,新增投资总额超7亿元;累计投资了25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投资总额近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