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探索的湖北实践

2019-09-29 10:10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9年9月6日,一场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对接交流会,在武汉工商联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小楼中召开。参会的一方是武汉市工商联系统的相关负责人和众多企业代表,另一方是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武交中心”)及部分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代表。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股权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各项规范发展政策的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继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之后的又一重要基础层级,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4月至今,证监会先后公示了三批合计34家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备案名单。
  “武交中心的基本定位为‘企业形象展示厅、企业融资蓄水池、企业上市预科班、企业发展助推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董事长龚波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1年11月成立以来,武交中心坚持依法经营、规范运作、防控风险,同时大力开拓创新、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在规范培育创业创新型企业、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开展普惠金融和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千亿元融资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成立于2013年4月的武汉励合化学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励合化学”),是湖北区域性股权市场“青年创新创业板”首批30家企业中的年轻公司。这样一家规模不大的创新型企业,借助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金融服务,迈上了发展的新征程。
  2016年10月,武交中心与招商银行武汉分行合作探索“投贷联动”试点业务,为挂牌企业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一站式综合服务。励合化学成为这一探索的试点企业。2018年6月,励合化学获得招商银行全资子公司招商财富870万元股权投资和招商银行2500万元中长期贷款。借助本次融资支持,励合化学顺利并购江苏鼎泰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迈出了战略发展的重要一步。
  这只是在武交中心挂牌的数千家中小微企业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正在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化解困扰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插上企业腾飞的“资本翅膀”。
  在武交中心的主要服务业务中,“股权融资服务”是继股权托管登记、股权挂牌交易外的第三大功能。龚波表示,一是通过挂牌前的定向募集股份和挂牌后的私募增资扩股等方式,为挂牌企业提供股权融资;二是通过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租赁、企业并购、商业保理和发行私募可转换债券等多种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股权质押融资已成为武交中心一大服务特色和亮点。2015年5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由省政府金融办、省工商局、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湖北银监局联合制定的《湖北省股权质押融资办法》,指定武交中心为省内非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登记托管服务机构,鼓励开展股权质押融资。
  长期以来,未上市企业股权由于不易确权登记、缺少定价机制、难于转让变现,很难被商业银行机构接受作为信贷融资的质押品。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设立,较好地解决了开展股权质押融资的这三个“瓶颈”。
  2016年7月,在武交中心挂牌的安联建设集团股份公司,通过股权质押方式,获得合作企业提供的6000万元融资支持,确保其顺利完成黄石市韦源口棠梨湖二期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
  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创新探索,唤醒了未上市企业股权这一“沉睡的资产”,也让武交中心为省内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突破千亿元关口提供了重要支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16日,武交中心托管登记企业5924家,托管总股本1650.06亿股;挂牌企业5251家,挂牌项目6个;已为428家托管和挂牌企业完成股权融资2511笔,实现融资总额1044.19亿元,其中,股权直接融资453.25亿元,股权质押融资590.94亿元。
  扑下身子创新金融服务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塔基”,区域性股权市场定位为省级区域资本市场。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指出,区域性股权市场是主要服务于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私募股权市场。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全国各省市区域性股权市场相继打出各自的特色“创新牌”。
  “武交中心将自己定位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草根’资本市场。”龚波表示,按照定位,武交中心不走“掐尖”路线,不与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抢优质企业,而是扑下身子,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
  在湖北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顶层设计方案中,对接县域金融工程,成为金融服务创新的重点。2013年6月,在湖北省政府金融办的指导下,武交中心与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省级重点贫困县通山县合作,成功培育了15家通山县中小微企业在武交中心挂牌,形成了全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第一个县域板块——通山板块。
  此后,“通山模式”如星星之火在湖北全省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同时,武交中心深入各市(州)、区、县,对接地方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深耕县域市场,着力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湖北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区域分布已覆盖全省17个市、州、林区,覆盖率达到100%;县域版图增加到106个,县域覆盖率达到99.03%;县域挂牌企业4752家,占挂牌企业总数的90.50%;县域企业共完成股权融资813.06亿元,占融资总额的77.87%。
  培育小微企业成长的“苗圃”
  2019年2月1日,武交中心推出了全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第一个“种子企业板”,首批36家企业集中挂牌。首个专门为上市后备企业量身打造的“种子企业板”,意在引导拟上市企业到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或展示,先行规范,分层培育。
  “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功能不只是股权登记托管、交易或融资,更重要的在于规范培育,提升企业对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与承接能力。我们的初心是做好‘育苗’工作。”龚波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除了帮助企业融资,区域性股权市场关键是要帮助基层大量中小微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规范法人治理、完善风控机制,帮助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创造条件转板升级到更高层级的资本市场。
  实际上,进一步发挥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培育作用,一直受到高层高度关注。去年12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置科技创新专板。证监会近期召开的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将选择若干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
  有业内人士表示,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科技创新专板,通过扶持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为其提供挂牌展示、托管交易、投融资服务、培训辅导等服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上交所“科创板”的“苗圃”。
  为更好做好“育苗”工作,武交中心针对挂牌企业特点,分层设立了多个板块,除了新设的“种子企业板”外,还设立了“股份公司板”“科技板”“青创板”“海创板”等。同时,武交中心也努力探索市场互通机制,积极引导挂牌企业转板新三板、申报IPO、参与上市并购,逐步走上更高层级资本市场。截至目前,武交中心挂牌企业中有45家摘牌拟转新三板,其中,26家已经成功转板至新三板,19家正在申报挂牌新三板,另有2家企业停牌拟申报创业板IPO。
  “民营中小微企业应树立借力金融资本力量的道路自信,通过规范治理结构、实现强身健体,增强吸纳社会资本的能力;同时,从区域性股权市场起步,循序渐进走向多层次资本市场。”龚波表示,武交中心将继续坚守基础资本市场的“草根金融”定位,继续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在坚持稳健经营、规范运作的同时大力创新金融服务,积极运营湖北资本市场学院、四板优品汇等创新功能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融资融智支持,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