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174号提案的答复

2024-09-26 09:24
来源:中共武汉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一、关于“加大统筹推进力度”,我办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完善碳金融发展顶层设计。前期制定并推动市政府印发《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提出碳金融中心建设10项任务,包括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深化碳市场平台建设、夯实碳交易基础保障等。同时,推动成立市领导挂帅的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工作领导小组,推进落实重点工作任务。二是建立完善碳金融标准体系。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地方金融局、人行湖北省分行营管部印发《武汉市绿色项目评价指南(试行)》、《武汉市绿色企业评价指南(试行)》。市地方金融局联合人行湖北省分行营管部印发《2023年武汉市“绿色金融先锋行”评价指标体系》。湖北省出台相关行业、业务地方标准,制定规范性文件,如《湖北省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湖北省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湖北省绿色融资企业评价指南(试行)》《湖北省绿色融资项目评价指南(试行)》等。三是开展“双碳”专项调研。市发改委制定《武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武政〔2024〕7号),提出从能源绿色低碳、节能降碳增效、工业深度减碳、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城乡建设绿色低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8个方面推进我市碳达峰工作。同时,编制印发《武汉市碳达峰八大示范工程责任分工》(武发改资源〔2024〕101号),进一步夯实主体责任,推动工作落地。四是持续跟踪推进碳项目签约。市投促局围绕打造以碳汇大厦为核心、环沙湖高端优质楼宇为发展空间的中国(武汉)绿谷功能布局,开展市区联合招商。

二、关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办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发展绿色设计、绿色建筑、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产业。市交通运输局协调公安交管等部门,推动城市配送车型向标准化、专业化、厢式化、清洁化发展,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新能源运输船舶推广力度。武汉经开区管委会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引导汽车制造与服务等重点行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鼓励采用废渣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推进资源能源减量化。二是加快推进碳金融集聚区建设。依托武昌区金融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印发《武昌区2024年度碳金融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推动低碳产业集聚发展。制定《武昌区双碳产业特色楼宇支持政策》,从招商、人才、创新、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维度给予支持,以楼宇经济激励措施引导低碳产业创新发展。三是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市科技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不断提升减污降碳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炼铁过程极致能效降碳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双碳专项”与知识创新专项,持续提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新能力。

三、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创新”,我办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推动发展绿色基金。对照气候投资项目入库标准,起草出台项目、企业入库评价标准,引导和促进优质资金流向气候友好型项目。二是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供给。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推动职能,持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探索各类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示范应用。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开发推广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森林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碳林贷”、新能源汽车积分收益权质押贷款,创新推出绿保贷、排污权质押贷款、低碳信用卡、碳积分账户等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持续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优化绿色信贷服务。三是创新发展绿色保险。支持、引导保险机构进一步加大绿色保险推进力度,促进科技保险与绿色保险融合,为碳金融发展提供风险保障。推动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推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绿色贷款保证保险、碳汇保险、碳资产保险、碳减排损失补偿保险等多样化绿色保险产品。

四、关于“加快培育低碳场景”,我办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培育设立绿色金融组织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完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在政策传导、资源配置、绩效考核、信息披露等方面建立起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体系和框架。二是打造低碳场景样板。武昌区发挥碳汇大厦“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集聚优势,撬动双碳产业链服务企业建设服务各类低碳应用场景落地。碳汇大厦通过减排量注销、能源管理等方式逐步实现楼宇碳中和,同时联合金融机构、碳普惠公司、辖区企业、街道等单位发起低碳场景共建计划——“碳启未来”,探索更广泛的碳普惠公众参与机制。成立武昌区低碳城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低碳机关、低碳园区、低碳楼宇、低碳校园、低碳社区、低碳景区、低碳示范街区等低碳场景,推动一批低碳场景培育和创建。三是推进碳金融智库建设。市区共建武汉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已正式运营,目前组织开展多场涉及各产业领域的低碳转型交流活动。湖北碳交中心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建碳交易与碳金融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开设绿色(碳)金融研究方向,培养绿色(碳)金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于“唱响武汉低碳品牌”,我办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开展碳金融宣传活动。成功召开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积极推介碳金融集聚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武碳院开展45场“首义论碳”系列沙龙活动,各部门举办各类双碳科普活动百余场,营造碳市场、碳金融发展浓厚氛围,搭建立足湖北省、辐射长三角、比肩北上深、接轨国际化的碳金融“朋友圈”。二是积极开展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市生态环境局连续三年征集并发布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推荐申报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江汉区北湖街道绿色繁荣社区建设实践和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分别入选生态环境部2022年、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推动并指导2024年武汉马拉松通过绿色出行、再生材料回收利用、植树造林等措施低碳办会并实现赛事碳中和。三是以发放消费券形式激发新能源汽车市场活力。市商务局抢抓2024年元旦、春节消费旺季,发放“惠购湖北”汽车消费券,积极组织全市新能源汽车经销企业参与活动。

六、关于“加速形成碳共识”,我办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持续强化双碳共识力度,鼓励各区开展围绕双碳主题的干部进修班、干部能力提升“月末课堂”、干部任职培训班,普及学习双碳知识体系,强化双碳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武昌区碳金融集聚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成果,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发报道,形成公众碳共识。成立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建成全国首个国资运营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武碳江湖”,成功推动婚礼“碳中和”,实现“汉马”、Z世代嘉年华等活动碳中和,鼓励公众响应低碳生活新风尚,提升绿色低碳高品质生活水平。

下一步,我办将发挥统筹作用,组织各单位认真落实《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完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加强碳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完善碳交易碳金融基础设施,加大碳人才培养力度,助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