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全国人大代表张智富:政府性融资担保要坚守准公共产品定位

2020-08-28 15:07
来源:中国金融家

小微企业是市场主体的生力军,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六保”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如何保市场主体,特别是保小微企业,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张智富重点关注的话题。

围绕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张智富连续多年结合江西实践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包括解决信息不对称、转变服务理念等问题。今年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他又提出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信用增进作用、提升小微企业信贷可获得性的建议。

如何算好“经济大账”和小微金融的“小账”,为何要构建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怎样打通银担企三方信息流?围绕上述问题,张智富为记者进行了解答。

用好机制的复苏器 

为更好地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各级地方政府均设立了融资担保基金或成立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张智富说:“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设立初衷与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抵押不足问题、提升小微企业信贷可获得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定位。”

由于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的特点,“轻资产”状态使其难以直接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抵押品,因此深陷资金不足的困局。江西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末,在“拒绝授信的原因记录”中“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有8529条,排在第1位。

张智富说,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若及时为此类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将重新得到银行的支持,对小微企业融资可以起到“复苏器”的关键作用。

以江西省创业担保基金为例,该基金自创设以来累计为114万人次、1208亿元的贷款提供担保,贷款还款率为99.95%,贷款质量明显优于其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究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一套良性运作机制。张智富介绍,在制度设计上,该担保基金一方面是由财政全额拨款设立,专门为创业人员及初创型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所有经费由财政列支;另一方面是坚持“应保尽保”的服务导向,不设利润考核指标,不以赢利为目标,担保损失由财政资金补偿。

打通机制的中梗阻

只有科学完善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但从实践来看,目前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仍存在诸多不足,普遍存在放大倍数较低、风险缓释作用非常有限等特征。主要包括:

业务考核导向不正确。“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现有的考核体系仍是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考核导向,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或明或暗要求不能亏损,而对于服务小微企业数量、放大倍数、覆盖率、担保费率、首次担保比率等实质业务的质效指标缺乏考核,忽视了对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作用考量。”张智富对记者谈到,考核导向的偏离,致使出现“宁愿不做业务、也不能发生代偿”“企业想担保,就必须提供反担保”的状况,工作人员主动营销客户的意愿不强,最终导致担保机构的资金使用率过低,未能有效发挥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

以江西为例,2019年12月末,江西省128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平均放大倍数仅2.41,在保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2.07亿元,较年初下降10.36个百分点,担保放大倍数不仅远低于设立时1:5或1:8的目标,更是远低于国际20-30倍的平均水平,与日本最高放大到60倍相差甚远。

信息互通机制未形成。银担企三方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尚未高效连通,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没有合适途径快速触及到真正缺抵押、缺担保的潜在企业。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融资需求不能全面掌握,客户范围也无法有效扩充。

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张智富提出:“其一,银担风险分担责任不对等。从江西的情况来看,目前仅有30余亿元的在保余额建立了银担分险机制,其余的在保余额全部由担保机构承担责任,追偿责任也多由担保机构自行负责,风险没有在担保机构与银行间合理分散。其二,再担保机构分险功能不强。目前全国再担保机构数量少,缺乏再担保产品,且政策性导向弱化,无法满足担保机构的需求,风险分担的作用有限。”

持续发展机制配套不足。一方面,政府性融资性担保机构普遍具有“小、弱、散”的特点,尤其是市、县区域的担保机构服务能力弱;另一方面,仍未针对代偿情况建立持续的补偿机制,进一步削弱了政府性融资性担保机构服务能力。

张智富说,以江西为例,截至2019年12月末,江西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仅1.83亿元,注册资本金低于0.5亿元的有64家,其中最少的仅为0.1亿元。而且,注册资本大多数是一次性注入,后续未能结合业务运行情况开展整合、增资或补充资本工作。注册资本少、资产规模小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能力与小微企业需求不相匹配。

推进机制的科学化

张智富认为,解决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不科学、不完善问题,提升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的动力,增强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的力度,需要从构建完善考核监管机制、风险分担机制、银担企三方精准对接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入手推进。

在完善考核监管机制方面,他建议,需要以长远眼光算好“经济大账”,坚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准公共产品定位,立足于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构建科学的考评和监管体系,增强其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动性;取消保值增值等盈利指标的考核,将服务小微企业数量、放大倍数、覆盖率、担保费率、首次担保比率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将考核指标与主要负责人员的薪酬待遇等直接挂钩,形成为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的服务导向。需要明确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应保尽保”监管指标,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出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督促其加大对银行推送的符合放贷条件小微企业的担保力度。需要提高担保代偿率等风险容忍度,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损失,只要业务合规及追偿措施到位,应做到尽职免责。

在建立银担企三方精准对接机制方面,张智富建议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机构的信息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建立精准对接机制。如:近两年来,江西着力打造的“江西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不仅在缓解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取得了很好成效,还能够监测到哪些企业缺乏担保。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应积极接入此类平台,实现银担企三方信息互通,充分利用平台资源精确对接目标客户,发挥平台的获客引流优势,提高服务能力。

在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方面,张智富认为应科学设置风险分担比例,探索建立实现银担双方“利益融合”的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不同类型的业务品种,科学设置银行与担保机构的风险承担比例,明确银担双方的风险防控责任,将各方风险识别与防控责任细化、制度化。同时,强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再担保机构分险功能,进一步扩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覆盖面,支持其加强与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按合作比例共同分担小微企业担保业务风险,明确再担保机构的政策属性和业务范围,构建多元化风险分担方式。

在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对注册资本金少、抗风险能力差、评级资信不高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整合力度,组建实力较强的区域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议完善构建以财政性资金为主的多层次资本补充机制,探索建立以各级政府和再担保机构持续注资为主、金融机构出资为辅、吸收社会资本参股的长效机制。建议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对为小微企业担保出现的代偿损失给予补偿,对主要考核指标完成较好的机构出台正向激励政策并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张智富表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