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年内128家高精尖企业A股IPO 募资逾1780亿元

2020-08-11 11:31
来源:证券日报

主持人杨萌:伴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的发布,高精尖企业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其实,资本市场一直以来偏爱集成电路、软件产业这类高精尖企业。今日,本报从债市、首发上市融资以及并购重组三方面,谈谈资本市场对高精尖企业的支持。

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8月10日,年内128家高精尖企业实现IPO,首发募资合计1780.33亿元,高精尖企业IPO数量和募资金额在年内A股IPO中占比均超七成。

市场人士认为,高精尖企业是打通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力量。资本市场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主要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高精尖企业IPO募资占比较高,说明资本市场资源更多倾向了高精尖产业。

150家高精尖企业

实现IPO或“小IPO”

“高精尖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的企业,在初创期抗风险能力相对弱,但是具有较好的成长性。这类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大,而且初期回报小或者没有回报,但一旦成果转化成功,一定时期内在某个赛道上可以形成技术壁垒,盈利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2018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印发《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2018年版)》,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10个行业大类被纳入,进一步细分的行业小类则多达210个。

《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8月10日,今年以来,179家企业登陆A股,合计首发募资2476.09亿元。参考上述十大行业及行业小类,年内IPO中属于高精尖企业有128家,占比71.51%,首发募资合计1780.33亿元,占比71.91%,高精尖企业IPO数量和募资金额占比超七成。

从新三板精选层来看,7月27日,精选层32家公司开市交易,公开发行募资总额94.52亿元(业内也称“小IPO”),其中22家属于高精尖企业,占比68.75%,合计募资70.51亿元,占比74.6%。

综合来看,今年以来截至8月10日,A股和新三板精选层共有150家高精尖企业实现了IPO或“小IPO”,公开发行募资合计1850.84亿元。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充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今年以来高精尖企业IPO数量和募资金额占比较高,一方面说明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高精尖化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资本市场正在将更多资源配置到高精尖产业。”胡麒牧表示。

胡麒牧表示,上市以后,高精尖企业一是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长期资金支持,二是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来激发核心团队的能动性,三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盟,获得原材料、市场渠道等资源,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资本市场肩负

推动创新转型使命

近年来,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层次改革,完善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中小科技企业。

2018年3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依法创造条件引导创新企业发行股权类融资工具并在境内上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作用。

自去年以来,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完善了多层次市场体系。去年7月份,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开市,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企业。今年6月份,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定位于服务“三创四新”企业。7月份,新三板精选层开市交易,进一步加大对中小科创企业的融资支持,精选层设置的转板上市机制,进一步实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今年6月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资本市场要肩负起推动创新转型的使命。这次疫情势必助推新产业新科技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优势,大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再连接、再优化、再巩固。

中国国际科促会理事布娜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的功能是“双向”的,既要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是投资人资产增值保值投资的场所。国家推动注册制改革,鼓励科创板设立、新三板和创业板改革,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高精尖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另外也是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端产品的需求,提高经济附加值,是打通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力量。

“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高精尖企业风险较大,企业科技含量高,产品专利内涵复杂,普通投资者未必能看懂看透,所以应该委托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布娜新表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