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5G如何赋能未来保险业

2021-01-22 10:15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5G商用18个月以来,融合应用创新快速起步全国建设“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100个,“5G+自动驾驶”“5G+配电保护”“5G+智慧景区”“5G+远程教育”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目前,我国保险业已经进入科技深度赋能行业发展的新阶段,而随着5G技术越发广泛地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领域,“万物互联”带来的多维度丰富数据也将对未来保险产品和业务模式产生巨大影响。

助力提升行业效率

业内人士认为,基于5G的高宽带、多连接、低时延等特性,5G技术在保险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保险销售、服务模式,极大地提升行业效率。大地保险副总裁路晓伟此前表示:“未来5G会帮助保险公司机构网点更加智慧化,通过引入一些人脸识别、远程面签、虚拟现实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能够实现智慧风险识别、智慧交易。”借助5G技术为客户带来更加现代化、个性化的网点服务,也被视为保险行业在5G应用上能够最快落地的场景。

除此之外,保险行业还在定价、理赔等多个业务环节探索应用5G技术。去年启动的车险综合改革提出鼓励险企探索UBI车险,这一保险产品正是通过车载设备来收集客户的相关数据,从而根据驾驶时间、地点、里程及驾驶行为等多维度信息,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车险保费定价。UBI的深入应用离不开5G网络在技术上提供的支持。

“5G技术对于财产险行业的防灾防损和查勘定损工作也会有很好的支撑。例如农业保险,要做一个查勘或者是出险以后损失的确定,能够通过连接5G网络的无人机系统来快速识别农险受灾情况,及时为农户提供赔偿。”路晓伟表示。

虽然利用无人机来进行查勘定损在业内已较为普及,但由于当前通信技术,数据传输慢、影像清晰度低,不利于人工智能分析。同时,由于外围设备单一,无人机只能确认标的的电子耳标,造成物联网数据采集效率低,物联网设备功能受限。而5G技术的应用将使上述难题迎刃而解。保险公司借助5G技术,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验标效率和标的精度,还可以为发展“智慧农业(行情3.27 -4.39%,诊股)”增添助力。

5G技术在解决保险理赔效率难题上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农险领域。现在,在发生事故后由车主使用手机移动端应用自主进行报案逐渐成为行业标配。但对于一些大型车辆来说,在出险后需要维修时,往往会因为难以及时获取配件而导致等待时间过长,给客户带来巨大损失。即使维修人员到达后,按照保险公司的理赔要求进行拍照也需要耗费不少工夫,使得大型车辆保险客户的维修服务体验较差。而通过接入5G网络,配备记录仪的大型车辆客户就可以把信息以及相关操作实时传至保险公司,实现远程视频定损,也能够自主选择修理厂,大大节省了花费在理赔报案上的精力。

推动行业全方位变革

5G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保险业务各环节的效率,也能够帮助行业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更加快速地弥补服务方面的短板,提升保险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随着居民健康保障意识的提升和健康险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健康管理越发受到重视。通过穿戴式智能设备等健康监测手段,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对客户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跟踪,基于实时监测和历史数据来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健康计划。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5G技术在未来的广泛应用不仅将提升保险行业的服务效率,改善保险行业的生态环境,还会催生出新的保险需求,引发保险产品端的巨大变革。

自动驾驶就是其中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要实现零事故率的自动驾驶,离不开5G网络环境。5G技术通过构筑1秒内下载1GB以上数据的网络环境,可以支持更低的延时、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大的带宽,这些都意味着自动驾驶将更加安全,自动驾驶车辆将根据互联网判断道路状况,并且能够快速准确地应对路上的紧急状况。这不仅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影响,也会推动保险产品变革。无人驾驶汽车在5G的推动下日渐成熟与普及,会使得原有的车险产品向无人驾驶汽车的产品责任险转变。大部分安全责任从司机转移到汽车生产厂商以及软件商,保险公司将会为责任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新风险提供保险服务。

在畅想5G未来给保险业带来的诸多方面变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现实。当下,5G网络的覆盖率还有待提升,先行金融场景的5G应用标准研究还有所欠缺,行业安全和隐私保护同样有待加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其发布的《“5G+金融”应用发展研究报告》中建议,目前我国5G应用处于导入期,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共同协调和合作,推动跨领域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作。可以发挥运营商、银行、保险、证券等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龙头企业之间合作共建的“5G+金融”应用示范,广泛进行市场教育,并深入挖掘金融业对5G的需求,形成共性方案,推动规模化复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